淮北新闻 濉溪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淮北市 > 濉溪新闻 > 正文

百善运河悠悠润岁月

来源:安徽日报 2014-07-18 21:45   https://www.yybnet.net/

沧桑的运河,历经风吹雨打,难掩昔日的繁华;古老的小镇,伴随河水流淌,不经意间刻下皖北人家的喜怒哀乐——

■ 本报记者 丁贤飞

濉溪县百善镇地处淮北市中部,是淮北的交通枢纽,有着濉溪县南大门之称。位于百善镇的柳孜运河遗址,因在今年6月下旬中国大运河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再次凝聚了世人的目光。

两次发掘 千载运河成淮北名片

提起柳孜运河遗址,就不得不提其所在地百善镇柳孜村。柳孜在唐代隶属临涣县,是运河边上的一个新兴集镇。最早见于历史典籍的是 《通鉴》:“唐咸通九年,庞勋陷宿、徐州。十年,康承训将诸道兵七万余人屯柳孜之西。夏四月,遂围柳孜……”而《嘉靖宿州志》则载:“柳孜有庙宇九十九座,井百眼。 ”

“运河流过我们村,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村门口的这条泗永公路以前一直被称为隋堤。过去一锄头下去,偶尔还会碰到一些瓷器。 ”记者到柳孜村采访时,村民李宇镇说。

柳孜运河遗址属于隋唐运河通济渠。通济渠(唐宋时称汴河)流经濉溪县境内40余公里。河道废弃后,河床高出地面2米至3米,总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有趣的是,高出地表的南北堤中间河道,形成了槽子路,里面跑车,堤外的人听得见却看不到。近几十年来,由于耕种和水土流失,逐渐将两边的河堤夷平,河道建成了泗县到河南永城的省级公路,即村民李宇镇所提的泗永公路。

1999年以来,柳孜遗址先后经过两次发掘。 1999年5月,柳孜运河遗址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历时200天,发掘面积900余平方米,出土8艘唐代木船,一座宋代石筑台体,2000余件陶瓷器,来自历史上20多个窑口。这次发掘让默默无闻的柳孜一夜成名,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2年3月,柳孜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开始。濉溪县文化委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新发现了唐至明清时期的文化层、运河北侧宋代石桥墩、金代跨河驿道、残木船和宋代“木岸狭河”等重要遗存,以及陶瓷器、石器、钱币等7000余件可修复文物。

淮北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一位人士说,作为中国古代运河遗址的典型代表,柳孜运河遗址充分展示了古代运河文明,淮北市还专门修建了一座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内存大量出土文物。 “第二次发掘,确定了北宋早期的运河两岸石筑台体,是大运河沿岸重要的桥梁建筑遗址。而两次挖掘出土的大量古陶瓷——运河瓷同样光彩夺目。”濉溪县委负责人介绍,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该县一方面加大对柳孜遗址的保护力度,同时也加大对遗址的宣传力度,以此为抓手着力打造运河文化品牌。

“我县正在争取建立运河遗址博物馆、运河遗址公园,同时正在制订柳孜古镇保护规划建设方案。 ”淮北市文广新局局长王治江说,申遗成功,柳孜运河遗址不仅成为淮北的城市符号,更是发展当地文化、经济的好机会,也是提升整个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一个好机会。

多项“非遗”运河风采可窥一斑

运河所经之处,商业交通均较为发达。柳孜运河考古成果表明,当时的柳孜人口众多,人流如织,不难想象其繁华盛景。地处运河之畔的百善镇,也产生了与运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民间文化。

2013年,淮北市政府公布的第二批非遗名录中,百善镇有不少颇具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戏曲、曲艺名列其中,百善硬面大卷的制作技艺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有数百年历史的硬面大卷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以其“大、硬、形状美观、口感筋道”而远近闻名。这种面食的起源,与百善处于古隋堤故道的历史密不可分。古镇过往客商多,美食自不可少,且为了携带、保存方便,就催生了硬面大卷。百善硬面大卷的创始人已无法考证,只知近代百善镇上制作硬面大卷的师傅们,以谢、刘二姓居多。

据介绍,硬面大卷的制作工艺相当繁杂,要经过挑选面粉、泡面头、发酵、做“馍剂子”、上锅蒸制、定型等十来道工序,而且不加任何添加剂。这样制出的大卷形状美观,吃起来有筋道。正宗的百善硬面大卷,一个足有4两多,上方为桥拱圆弧形,下方为四方形,以其硬、大、型的三大特点,成为百善的特色美食,名扬数百里。但随着时代发展,如今在百善,只有少数人家在经营这一行当。

在百善,值得一提的还有淮北琴书。淮北琴书是地方曲艺的大曲种之一,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形式,唱为主、说为辅。作为淮北琴书的传承人,今年70多岁的徐德亮16岁开始学习,“早先没有洋琴伴奏,这门技艺被称为‘丝弦\’,之后有了洋琴,唱丝弦加上洋琴伴奏,所以叫做‘唱洋琴\’。再后来,唱洋琴时再加上说书,便有了‘琴书\’之称。 ”1962年,徐德亮参加了濉溪县文化馆的考试,考入县曲艺队。“那时候的农村缺少文化娱乐活动,曲艺队一下乡,就受到老百姓热烈欢迎。”唱琴书首先是开场,然后是唱小段,接着才是“开正本”,也就是唱大部书。 “长篇大部书得持续唱半个月到一个月,平时一般演出我们只唱其中一段。即使是这样,只要听到哪里有唱琴书,远近的老百姓都会早早赶来,恨不得从早听到晚。 ”

文化乐园 弘扬“运河文明”

如今在百善,运河的踪迹只能从那些历史陈迹中去寻找。然而,百善的发展并未停滞。近年来,以食品产业、物流产业等为抓手,百善已成为不折不扣的濉溪重镇。同时在文化发展上,这几年来也做了不少工作。

在百善,当地人都知道位于黄新庄村的文化乐园。黄新庄村是省农民文化乐园试点村,村里坚持“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的思路,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对已有、在建、将建的文化活动室及相关项目进行整合提升,使之在设施上相对集中、功能上互联互通,努力打造一个可以若干年都管用、够用的文化平台。去年重阳节,文化乐园正式开园。

目前,黄新庄村已建起一个1500平方米的农民体育健身广场和一座45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礼堂,改建一座集道德讲堂、文化讲堂为一身的“百善堂”,并整合农家书屋、留守儿童之家、妇女之家、老年活动之家等,将之打造成文化活动、图书阅览、文化信息等资源共享室。

黄新庄文化乐园全力打造以“孝文化”和“隋唐运河文化”为底蕴的文化品牌。以此为主题,该村从文化乐园的建设模式、结构布局、功能设置,到展览展示反映乡村风貌、村史民情等方面的资料、实物、图片的搜集整理等,均围绕“孝文化”和“隋唐运河文化”展开。

有底蕴才能有发展,身在运河边,自然以运河为傲。 “目前,我们正在建设运河民俗博物馆、运河民俗民风展馆、运河历史书画展馆等。 ”黄新庄村党总支书记张金华说。

(本文配图由濉溪县委宣传部提供)柳孜运河遗址标志碑。

唐代三彩狮子。二次考古发掘现场全景。

新闻推荐

小平与安徽(上)

■ 周 平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他与安徽人民,与江淮大地结下不解之缘。战争年代,他转战江淮,足迹踏遍皖山皖...

濉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濉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佳节近 鲜花俏2014-09-27 18:52
猜你喜欢:
评论:(百善运河悠悠润岁月)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