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难行,村民就医不便。行医近20年间,他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尽己所能,自费为乡亲们修出“生命之路”——
■ 本报记者 丁贤飞本报通讯员 李春辉 文/图
记者眼前这个北方汉子,有着一张因长期骑车奔波在外而红彤彤的脸庞,朴实的笑容,说起话来中气十足,让人从心底里升起一股安全感来。
他叫赵纯清,今年46岁,是淮北市古饶镇山西村卫生室一名乡村医生。
他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已经干了近20年,还自费在几个自然村里铺平了一条条道路,可以说是打通了一条条生命通道。
救死扶伤
儿时,对于赵纯清来说,与医生连在一起的记忆是痛苦的。 “以前村子里没有诊所。记得我小的时候,奶奶患有气管炎,经常咳嗽,严重时喘不上气。每次都是我父亲用平板车拉着她到好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治疗。 ”看着父亲弯腰拉车的背影,年幼的赵纯清暗暗下定决心:“长大后我要当一名好医生,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看病。 ”
1992年,赵纯清从淮北卫校毕业,进入濉溪县一家公立医院上班。很快,勤劳好学的赵纯清就成了那所医院的骨干。但几年后,他却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我跟医院提出辞职,要回到贫困的老家做一名乡村医生。 ”同事们不理解,纷纷为之惋惜。医院负责人百般挽留,提出要重用他,但是赵纯清坚持回到了家乡山西村。
赵纯清利用家里3间破瓦房,开办了一所卫生室。看病、拿药、打针、出诊、护理病人都是他一个人。家乡的状况和他在县里医院上班时的环境相比,自然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这其中的苦累自不必说。赵纯清克服种种困难,尽心为乡亲们服务。他还通过拜师学艺和刻苦钻研,逐步掌握了中草药治病、推拿按摩和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等医术。
山西村有一位叫赵德兰的妇女,因糖尿病引起足坏死,医院建议她截肢。考虑再三,赵德兰放弃了治疗。回到家后,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赵纯清。赵纯清去除了她腿上的腐肉,然后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一个月后,赵德兰能下床走路了。为表达感激,赵德兰给赵纯清送去了一面锦旗。“现在只要一见到我,她还说谢谢。 ”赵纯清说。
田圩子庄的一位戴姓老人患有严重的坐骨神经痛,卧床不起。赵纯清运用针灸、按摩等疗法,坚持每天登门为老人治疗。如今老人已能正常行走。老人逢人就说:“多亏了赵医生,要不是他,我现在还躺在床上呢。 ”
“刚从县城回来时,不仅是家里人,连乡亲们都说我傻。可这么多年每当看到乡亲们经过我亲手治疗而痊愈时,我内心便充满了成就感。 ”
生命通道
“乡村医生就得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随时出发去治病救人。 ”赵纯清说。可10多年前,当地农村条件落后,连一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一些小村庄,不要说骑车,就连步行都很困难。
道路难走,村民治病自然受到耽误。
赵纯清还清楚地记得两件事。一件是当地的一位村民农药中毒,却因不能及时送到大医院救治,最终不幸去世;还有一件事是一位村民突发脑溢血,同样由于道路不便,救护车不能及时赶到,耽误了治疗,病情加剧。这些不幸深深触动着赵纯清。
这些年留守在当地农村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 “为他们看病,一般都要上门服务。如果道路不畅通,耽误病情那可了不得。 ”赵纯清暗下决心:尽己所能,为乡亲们修出一条生命之路来。
1998年,赵纯清一家的生活依然过得拮据。他上有老下有小,眼看就要过春节了,小孩闹着要买新衣服,他没舍得给孩子买,却把家里卖黄豆的几百元钱,再加上家里所有的积蓄凑在一起,共有1000多元,拿出来购买了石子,铺在了当地田圩村民组坑坑洼洼的土路上。 “当时我媳妇极力反对,为这事还跟我闹了好一阵子别扭。可是只要一看到那坑坑洼洼的土路,我就坐不住了,我一定要把路铺平。这也是方便我们自己家出行。 ”
此后,赵纯清修路似乎修上了瘾。他所在的山西村有7个自然村。 2012年前后,他把家里仅有的1万余元拿出来,买来石子,找来车和压路机,把其中3个路况特别差的自然村的主要路段垫平了。
铺路中,赵纯清可吃了不少苦。有一次,他从山上拉一车渣石,由于早晨有霜露,路很滑,在下坡时车翻了并重重砸在了他身上,导致他右手骨折、右膝韧带撕伤。直到现在他的右手还变形,右膝一旦负重还疼痛难忍。
他的行为感动着乡亲。 2014年,他出资铺垫的大杨自然村的道路损坏了,村民们决定自行修路。得知这一情况后,赵纯清又掏出了1000多元,帮助修路。 “在他带动下,很多原本不愿参与修路的村民,也加入到了修路行列中。现在这条道路已经修好。 ”山西村党总支负责人告诉记者。
赵纯清的义举,也渐渐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这让他高兴不已。更让赵纯清兴奋的是:2014年7月前后,他铺垫的小赵庄自然村的道路获得了当地相关部门的投资,变成了水泥路,赵纯清出诊、村民们出行更方便了。
健康守护人
“防病比治病更重要,所以要了解掌握乡亲们的健康状况。”1月9日,记者来到山西村卫生室采访,赵纯清和他的同事正在撰写村民健康档案。 “每天我和同事们都要到村里访视。今天要去84岁的老人张春香家,老人有高血压。对了,还有另外一位村民……”赵纯清和记者说。
“视病人如亲人,要当好他们的健康守护人。 ”这是赵纯清刚进淮北卫校时在日记本上写下的一句话。这些年来,他践行着那句铭记在心底的誓言。
山西村的五保户老赵身体不好、小病不断,赵纯清免费为他治疗。宿州市符离集一陈姓老人患急性阑尾炎,赵纯清上门为他连续吊了一星期的药水。老人痊愈了,却无力支付400多元的医药费,赵纯清笑笑说算了。临走时,老人紧握住他的双手,流下了热泪……
“道路铺好了,不仅就医方便了,孩子们上学也方便了。村民们出行,再也不用担心会摔倒,赵医生的点滴行为,打动着我们! ”在山西村卫生室的门口,记者遇到了村民赵雪梅。她说:“赵医生的电话号码,我们都存在手机里,有病就给他打电话,他一定会及时赶到。 ”
赵纯清的爱人说:“俺家这口子是老好人。刚开始骑自行车出诊,后来骑摩托车,从未向村民要过出诊费,每年还为贫困患者减免费用。 ”
几年前,赵纯清还自费购买了播音器材,在自家门前的老树上安装了一个大喇叭。每天早上和中午,他都会向村民宣传国家医疗卫生政策、播报天气预报、普及防病知识。
在山西村,乡亲们把赵纯清看作是方圆几十里的健康守护者,“村里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多,太需要赵纯清这样的医生了。 ”“只要他在,老人孩子就有了依靠,我们外出打工心里就踏实……”
乡村医生赵纯清的善行,感动了社会。2008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12年底,他又荣获“安徽好人”称号。
“医德不好,就不要做医生。否则,不但害人,还会害己。 ”赵纯清告诉记者,他还有一个梦想:“如今自然村里还有一些道路状况不好,要是能够全部畅通就好了。 ”
那一刻,卫生室外冬日阳光灿烂,暖意融融。1月9日,赵纯清为村民诊疗。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 丁贤飞本报通讯员 徐峰“当时只想着救人,其他的都没想过!”3月2日,濉溪县刘桥镇陈集村的小伙子王振说。2月23日下午1点30分左右,濉溪县刘桥镇丁楼村年近六旬的村民孟书英带着两...
濉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濉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