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雨雨走过半个多世纪的丁克功、刘恒英夫妇
王瑞莲和杨登慎牵手迎来钻石婚
李先明和周学先老人一起欣赏金婚时照的婚纱照
魏书亭与杨光兰老人的幸福晚年
·编者按·
今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也就是说,今年10月13日,老年人将迎来第一个法定意义的“老年节”。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在爱情成为“速食品”的今天,50年金婚背后的感情之路更值得我们尊敬。对于金婚老人来说,他们携手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雨,或许至今仍未对对方说过一句“我爱你”,但他们却牵着彼此的手,相濡以沫数十载,用心刻画出“爱的痕迹”。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带着对金婚老人的崇敬,本报记者走访了亳州市几对老人,探访“婚姻保鲜秘笈”的同时,感受他们幸福的晚年生活。
结婚那天初次见面
10月9日下午,刘恒英在屋檐下打麻将,丁克功坐在她的身旁,手里端着一个茶杯。丁克功不会打牌,但每次老伴打牌,他都会在旁边守着,不言不语。丁克功今年86岁,刘恒英今年84岁,两人相守了64年。
刘恒英嫁给丁克功时才20岁,按照当时的风俗,两人结婚当天是第一次见面。“听媒人说,他有工作,有个铁饭碗,当时就图这个。”刘恒英说。丁克功当过兵,之后在派出所工作。
后来因为一次意外,丁克功丢了工作。刘恒英是位要强的女子,丈夫丢了工作,感觉没面子的她十分生气,还与之争吵多日。
争吵过后,日子还得过下去,“铁饭碗”丢了,得再想其他办法过活。之后,刘恒英跟着丈夫做起了木材生意。丁克功性情温顺,语言表达能力不如刘恒英,担心丈夫受骗,每次下乡收木材刘恒英都会跟着,无论寒冬酷暑。
“以前做生意难,都是拉着车子下乡买树,拉着上千斤的树走几十里路,他没有我有劲,看到他累了,我就让他歇歇,我一个人推。”说起当年打拼的日子,刘恒英老人精神抖擞,摸着自己的腿说,即便是现在,这双腿依然硬朗。
木材生意做了几年,夫妻俩又转行做药材生意,走南闯北很多年,在丁克功身边总有刘恒英的陪伴。“她的性子直,脾气倔,俺俩经常为一些小事闹别扭,但生活也就这样,吵吵闹闹这一辈子也过来了。”丁克功说,直到现在,刘恒英偶尔还会因为一些琐事对他大吼,只是他学会了沉默。
“她就这样,心里不能容事,发泄出来就好了。”在一起生活了60多年,对于老伴的脾气,丁克功已经吃透。
傍晚,刘恒英打牌结束,从院子里推出小三轮车,拉着丁克功优哉游哉行驶在街道上,到菜市场买菜。经历无数风雨,熬过多少阵痛,终究他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
记者 丁静 实习生 陈冉
杨登慎、王瑞莲夫妇
医生夫妻迎来钻石婚
在外是让人尊重的医生夫妻,在家是让人羡慕的模范夫妻。一箪一瓢的日子,一针一线的穿梭,从1953年两人迈入婚姻殿堂,如今已经过去60年,杨登慎和王瑞莲两位老人依然相敬如宾,生活虽简单却幸福。
清晨5点,80岁的杨登慎和79岁的妻子王瑞莲准时起床,梳洗穿衣,牵着手慢悠悠走过家旁的巷子,向不远处的广场出发。退休后,一起晨练、买菜、做饭,然后为慕名而来的患者看病,是两人每日的生活。
杨登慎和王瑞莲因医而结缘。1950年在凤台县医院,一个是医生,一个做护士,经人撮合,两个年轻人开始相恋。1953年,杨登慎和王瑞莲踏入婚姻殿堂。随后俩人先后调回亳州工作。
由于两人都要值班看病,加班忙碌便成了家常便饭。杨登慎介绍,七几年时,医生都要下乡义务给老百姓看病,王瑞莲先后参加了茨淮新河修建医疗队、阜南抗洪医疗团等医疗队伍,医疗队一走就是一年。杨登慎除了忙完每日的工作外,晚上回到家中还要负责打扫家务,照顾孩子。“孩子特别想妈妈的时候,我就带着孩子趁别人的大货车,下乡看她。”杨登慎说,在王瑞莲医疗队返回不久,他又被派下乡参加医疗队,俩人一直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
“别人都是夫妻俩人照顾家,我们退休前,都只能有一个人看着家里。”王瑞莲说,医生的工作也让他们疏于照料儿女,每想到此,都会感觉愧疚。让夫妻俩感到幸福的是,他们都能体谅对方,几十年来两人从未红过脸。“两个人在一起就是要相互关爱,真心相待。”杨登慎说,对待病人都能尽心尽力,对待自己的家人也当然要关心备至,“能走到一起,又走了这么多年,不容易……”
在杨登慎和记者谈论的时候,王瑞莲就在一旁静静地倾听着,不时地微笑点头附和,从不插嘴打断。他们之间似乎已形成了一种默契,一种心有灵犀……记者 李锦文
李先明、周学先夫妇
结婚50年补拍婚纱照
几把糖果、几桌饭菜……半个世纪前,李先明和妻子周学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如今,两位老人都已退休,一起读书、写诗、练字的生活幸福而甜蜜。“在金婚的时候,我们补照了一套结婚照。”这件事在李先明看来,是他退休后做的“最轰动”的一件事。
1958年,18岁的李先明来到了安溜镇粮站工作,在那里认识了正在做暑假工的周学先,这个扎着马尾辫、高高瘦瘦的姑娘给李学明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周学先也对李先明产生了好感。两年后,两人步入婚姻殿堂。“那时候经济困难,请客的时候就撒了几把糖果,摆了几桌酒席。”李先明说,生活拮据的他甚至也没能和妻子拍上一张结婚照。
没有蜜月假期,没有游山玩水,李先明和周学先完成婚礼后很快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周学先的工作单位离家虽很近,但只要天气不好或是她要加班的时候,李先明都会去接她下班。“虽然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心里感觉很暖和。”周学先说,丈夫是个“粗心人”,但很勤快,会疼人,每次出差,都会给她和孩子带回吃的、用的。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先明想和妻子拍一张婚纱照的念头也愈发强烈。“年轻时各种条件都不允许,现在生活好了,得把这个遗憾弥补上。”李先明说,在他们金婚的时候,他就拉着妻子到了影楼拍了一套婚纱照。
满头白发的俩人,一个身披婚纱,一个身穿西服,脸上都绽放着幸福慈祥的笑容……“洗出来时,心里特别激动,我们俩看了一遍又一遍。”周学先说,他们的金婚照片拿回来后,周围的老伙伴们很羡慕,很多人也带着老伴去拍了一套。
从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到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相互扶持走过了半个世纪,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但平平淡淡的生活,老两口已经很满足了。“等我们结婚60周年的时候,我们再去拍一套。”李先明说。 记者李锦文
魏书亭、杨光兰夫妇
50年未红过脸的老两口
一个是家里的顶梁柱,一个是家里的贤内助,如此描述魏书亭与杨光兰老两口最为恰当。牵手50余载,从未红过脸、打过架,两个人和谐融洽的婚姻一直是孩子、邻里口中的榜样。
10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老人的家,魏书亭老人正在专心作画,精神矍铄,满头乌发一点儿也不像年近八旬的样子。“不认识的人,给他们说我都七十多了,没人相信,连乘公交车不亮出老年证司机都不让我上车。”魏书亭打趣道。
今年77岁的魏书亭和74岁的杨光兰,1962年经人介绍走到一起,如今两人已携手走过51年。
当记者问及二老相处了50多年感情如此融洽的秘方时,杨光兰笑着说:“哪有什么秘方儿啊,过日子不就是那么回事嘛,有了矛盾,互相理解一下,互相让一步,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停了一下,二老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这辈子没吵过架,没红过脸!”半个世纪的相处,让他们有了这样的默契。
魏书亭说,杨光兰的脾气好,做事说话轻声细语,从来没与人发生过争执。这么多年,他忙工作,家里的大小事务都是老伴一个人操持,以前生活艰辛,没少受苦太不容易,现在生活好了,一对儿女也都成家了,只剩下他们老两口作伴,更没有什么好吵的了。
杨光兰附和着说:“谁家过日子没有磕磕碰碰的,要是天天吵,那日子还过不过了,我虽然念的书不多,但这个理儿还是懂的。”说到这儿,老人又禁不住对现在年轻人的婚姻观发表了一下看法,“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离婚,谁也不让着谁,让人看着怪害怕的!有了矛盾,一人让一步不就解决了嘛!非要针尖对麦芒,说到底也没有什么大事!”
魏书亭退休后,在家潜心作画,杨光兰虽然不会画画,但长期耳濡目染,审美水平大有提升,经常扮演起魏书亭的导师,指点作品的不足之处。
每天清晨二人一起到公园锻炼身体,回到家,一个人操持家务,一个人专心作画,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充实。每天出双入对的身影,着实让人羡慕。
记者 丁静 实习生 陈冉
新闻推荐
安徽省20万塌陷区群众告别危房 省国土厅厅长:今年实施的村庄搬迁应急工程必须年内开建 记者 任金如
星报讯 10月25日,记者从省国土厅获悉,安徽省大力实施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对沉陷区居民集中转移安置,截至目前,已有20多万群众告别危房,迁入新居。 10月24日上午,凤台县顾桥煤矿首采区塌陷...
凤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