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区政协袁媛 焦伟 方谦贵
淮河文化的研究和研究淮河文化如何与沿淮城市旅游融合的课题值得重视和研究。我提出这个问题,是鉴于对沿淮城市在淮河文化挖掘和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而思考的一个现实课题。也是沿淮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这里,我就结合淮南市近年工作作个发言,目的是希望对这个问题能引起一点关注和高度重视。
一、沿淮城市淮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与实践
淮河流域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全流域跨越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自然景观独特,历史遗存丰富,是继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之后我国第三大地域景观带,旅游业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 (一)现状:资源丰富发展滞后广阔的地域、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淮河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潜在优势。 1、资源分布广阔,各具区域特色。淮河流域面积广阔,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文化氛围浓厚,地域分布独具特色。一是古迹众多。淮河文化源远流长,遗留下无数珍贵的文物古迹,诞生了众多历史人物,现有郑州、登封、曲阜、毫州、寿县,淮南,扬州、淮安等近十座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特有的地域文化魅力。淮南八公山生命化石迄今七亿多年,被称为蓝色生命的起源。位于泗洪县境内的“下草湾新人”距今约4-5万年,是江苏省境内发现的最早古人类遗址。二是山水秀美。淮河流域山多景美,嵩山、鸡公山、八公山、皇藏山等名山林木茂盛,景色怡人;河渠纵横,库塘众多,湖泊洼地星罗棋布,水域广阔,水面2000多万亩,京杭大运河进入淮河流域后,串联了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等湖泊,使淮河流域更具灵性。三是民俗各异。经过世世代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创新和发扬光大,淮河流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泗州戏、淮剧、吕剧、豫剧、庐剧及凤阳花鼓戏,凤台推剧等地方剧种,广为流传,光彩夺目。 2、制约因素较多,整体发展滞后。旅游业的发展受经济的影响极为显著。首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交通网络、餐饮服务等。由于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投入能力较弱,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其次,经济发展带来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才有可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淮河流域群众收入水平偏低,加之旅游业自身竞争力较弱,客源较少,延缓了旅游业的发展。第三,淮河流域特别是皖北、苏北地区,景点较为分散,尚未形成集聚效应。以上因素,制约了淮河流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除曲阜、开封、郑州、扬州等旅游业基础较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一定影响力外,大部分地区旅游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 3、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势头良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日益受到重视,成为淮河流域大部分县市的重要发展战略,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空间。如淮南八公山区就提出文化兴区发展战略,江苏盱眙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推动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淮南市,八公山区,盱眙通过中国豆腐文化节、八公山旅游节、龙虾节的成功举办,打响了地方特色品牌,提高了知名度,创造了全国节庆旅游的一大亮点。 (二)前景:市场广阔大有可为只有科学地开发、合理地利用,才能为旅游产业发展拓展广阔的空间,才能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潜在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优势。 1、旅游产业应成为淮河流域加快发展步伐的朝阳产业。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业作为迅速崛起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07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达1.09万亿元,增长24.7%;安徽省年旅游收入2617.79亿元,同比增长26.1%,河南省旅游年收入3364、1亿元,同比增长20.06%,江苏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855.47亿元,增长25.7%,旅游业收入对经济的贡献额度逐步提高。淮河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能。我们应积极学习借鉴旅游产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把旅游产业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朝阳产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尽快把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旅游开发应成为淮河流域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淮河治理的显著成效为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流域内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淮河治理特别是治污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地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旅游产业是典型的无烟工业、无污染产业,加速发展旅游产业,可以有效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淮河流域新的经济增长平台。 3、旅游发展应成为淮河流域加强发展合作的重要方式。淮河流域各县、市一衣带水,地缘相近。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只有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淮河流域内各地加强发展合作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我们应把旅游发展合作作为加强流域合作的突破口,着力打造沿淮旅游经济带,带动流域内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推动淮河流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赋于淮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三)途径:彰显特色错位发展特色鲜明才有竞争力,才能打造出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品牌。推进淮河流域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发挥比较优势,错位发展、差别竞争,展示区域旅游特色。 1、以文化展示魅力。淮河流域历史久远、人杰地灵,与黄河文明一样,同为孕育丰富中华古文明的摇篮。推动淮河流域旅游产业发展,应牢固确立“文化旅游”战略,充分展示淮河文化独特的魅力。“文化旅游”战略核心就是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提高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增强对中外游客的吸引力。因此,要充分认识历史文化的价值,既要保护好历史文物,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又要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资源,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造就地区旅游形象与品牌,着力彰显区域旅游资源的文化魅力。 2、以生态凸显特色。淮河流域自然旅游资源丰富,650多条河流、近6000座水库、众多的湖泊以及广阔的湿地,加之秀美的山地森林,形成了一大批生态良好的景点、景区。推动淮河流域旅游产业发展,应充分彰显区域生态特色,努力打造山水灵秀的精品旅游区。近年来,淮南八公山区在对名山的开发和生态保护上做出了积极的工作,旅游收入逐年增长。江苏泗洪县以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坚持“重保护、慎开发、可持续”的原则,努力打造“江苏生态旅游第一县”。去年,泗洪计划投入2.5亿元,退渔还湖,恢复生态,建设万亩生态水景苑,进而推出一批生态旅游的拳头产品等,这些地方都积极与沿淮地区城市一道,力争把淮河旅游业做大做强。 3、以体验丰富产品。随着城乡经济快速发展,人们观光休闲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强,以“赏农村风光、品民俗风情、吃乡村土菜、住农家小院”为主要内容的体验型农家乐旅游正在迅速兴起。淮河流域农业发达,民风淳朴,民俗各异,为发展体验型农家乐旅游提供了条件。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假期的调整,小长假增多,很多的游客越来越热衷于短线旅游;同时,相对于其他的旅游景点,农家休闲旅游发展成本较低,发展空间较大,是繁荣旅游市场、增加旅游收入的有效途径,对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也将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机制: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实施区域旅游合作,是加快淮河流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手段,能够形成流域内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更响的旅游产品体系。 1、区域旅游合作已经形成浪潮。目前,区域旅游发展已经进入了合作的时代,通过区域合作,能够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获得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03年7月,长江三角洲“15﹢1”旅游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取消了旅游壁垒与进入障碍,建成中国首个无障碍旅游区,最终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2004年6月,“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正式全面启动;2008年2月,首届“9+10”区域旅游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形成了环渤海旅游圈合作架构。淮河流域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的可进入性较差,行政区域的间隔阻碍了区域之间的交流,实施区域旅游合作形成整体推进机制,将有利于发挥淮河流域的综合资源优势,扩大淮河流域旅游的影响力。 2、形成块状合作打造旅游品牌。加速推进淮河旅游发展与合作,应注重流域内各特色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通过形成块状合作机制,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品牌的打造、旅游市场的拓展。如,淮南八公山区,凤台县,江苏洪泽湖周边的盱眙、洪泽、泗阳、泗洪,应对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统一协调、综合规划,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统一包装宣传、统一策划推介,避免各自为战、同质竞争,着力打造环洪泽湖旅游观光带,形成旅游产业块状合作发展的良性机制,提高区域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加强带状合作构建更大平台。淮河流域旅游产业要获得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发展,需要在整个流域内形成更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沿淮河及主要支线河流形成若干带状合作平台,建立淮河流域旅游发展协会,实施淮河流域“大旅游”战略,促进各地之间形成正常的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对流域旅游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打响“中国淮河游”品牌。近年来,安徽省各市委、市政府以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合肥经济圈和皖北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我以为就沿淮城市看在推进淮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步伐也在加快,取得了较大进展。近年来,我们淮南市委、市政府就淮河文化研究与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1、政府主导,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强市、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念好山水经,打好文化牌、建设主题城。建设优秀旅游城、历史文化城成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2、产业互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成效比较明显。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建设了志高集团“泰坦方舟”动漫项目、八公山景区、焦岗湖旅游景区、上窑旅游景区、茅仙洞旅游景区等一批标志性旅游景点。加大文化遗存保护利用,促进文化旅游相互融合,建成了天宝双遗文化园、八公山地质展示馆、淮南子文化园、豆腐文化产业园、焦岗湖海顿影视城等一标志性工程。开发了紫金砚、寿州窑陶瓷、紫砂等一批富有淮南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全市景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淮南市成功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3、促销宣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形象不断提升。拓展宣传营销方式,通过新闻宣传、节庆会展、影视促销、主题推介等形式,加强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推介宣传。推广“五彩淮南”城市主题文化,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 《朝闻天下》播放城市形象宣传片。利用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之机,举办《淮南子》学术研讨会,开展祭拜豆腐始祖刘安演艺活动。拍摄制作52集大型动漫系列片《淮南子传奇》第一季26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荣获2011年度中国动漫专业最高奖 “美猴奖”。 “豆腐故里、动漫新城、五彩淮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二、淮河文化与淮河流域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沿淮城市虽然在推进淮河文化研究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相比、与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需求相比,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融合得还不足、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得还不够,制约着沿淮区域旅游经济快速提升发展。综合一些地区的情况看,我认为主要体现在:
1、文化旅游融合领域不宽,层次不高。旅游发展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比较普遍,厚重的文化资源基本上停留在学术研究状态,没有很好开发为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经营结构单一,特色品牌不突出,向娱乐、餐饮、购物、住宿等方面延伸不够,旅游企业规模小、旅游商品档次低,综合效益不高。现有旅游景区“小、散、平”的特点比较突出,一些新推出的旅游项目,由于对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大多为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文化内涵缺乏,同质化、单一化现象严重,规模小且档次低,能够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不足,“景点留不住客,游客花不出钱”。
2、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不够,特色不明。文化旅游分属于旅游局与文广新局,存在着条块分割、管理分离、活力不足、利益冲突等问题,行政壁垒严重,缺乏统一的协调、规划和开发运作机制,主体功能区定位不明,差异化、主题化开发不够。各个文化旅游景区,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出现雷同化、分散化现象,相互间的集成性、配套性较弱。多数景区仍停留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自流状态,游客游完就走——整个产业链中缺乏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旅游产品配合,缺乏文化与山水、游玩与消费的整体开发概念。
3、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不足,发展不快。就沿淮城市特别是我们淮南“古迹”资源较多,原赋条件较好,但没有很好地开发与保护,可视性不强,可以说是有文而少景,有景而少物。如蓝色的生命起源“淮南古生物化石”至今有保无防,没有进入馆藏。古墓葬大多为荒芜的孤堆,名园古寺也成残垣断壁。如淮南谢家集春申君、廉颇墓,大通区钱中兴都督府、均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商业价值,但却年久失修,没有变成产品进入旅游市场;古窑址也仅立一块石碑,少数古遗址已难觅踪迹。一些非常好的素材没有表现形式,如唐代七大瓷都之一的 “寿州窑”遗址、“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古战场,少景少物,游客只能“闻其名”,难以“见其形”,难以激发游人思古之幽情。
4、文化旅游融合人才缺乏、水平不高。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如导游人员的文化旅游综合水平不高,酒店员工文化素质偏低,旅游策划管理人才较少等。缺乏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和领军人物,尤其是缺乏既熟悉历史文化,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由于传统的体制机制原因,现有人才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外来人才难以有效引进。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整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缺乏统一、完善的对接机制。有些非遗传承人有断代的危险。
5、文化旅游融合政策扶持不够、力度不大。受旅游“富民不富财政”的影响,文化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明确,文物保护经费紧缺,“非遗”传承缺乏政策支持。文化旅游筹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我们淮南受财力所限,市政府每年只投入文化产业引导资金2000万元和旅游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在资金的使用上还有撒胡椒面的现象,难以满足发展文化旅游的需要。一些旅游景区有“有旅游缺文化”,要素基础薄弱,规模小、设施少,软硬件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亟需拓宽投融资渠道和加大财政投入升级改造。
三、推进淮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当前,我们正处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和各地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加快推进沿淮区域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增加产业面,扩大产业群,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淮南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1、加强顶层设计,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一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沿淮城市关于淮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问题,至少沿淮各省本级要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统领并根据各地情况赋予宏观指导。就我们淮南情况看应依据资源禀赋和旅游空间布局,以点的放大、线的打造、面的提升、圈的形成为基本思路,科学制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各旅游区主体定位,构建以山水为骨架、文化为底蕴、生态为主题、能适应多层次旅游需求的“两带串彩珠,湖塘涵绿洲”,“一核两带七区”的现代旅游新构架,全面彰显淮南文化特质、生态特色、民俗特点。一核:都市游憩商务区(田家庵:以城市记忆、实景演艺、城市公园为主题;山南新区:志高动漫科技、中华之光、奥体中心、城市大型综合体等为主题)。二带:淮河民俗风情带(峡山口至田家庵淮河沿岸);上窑山、舜耕山、八公山弧形生态旅游带。七区:八公山历史文化旅游区,春申君及遗址文化旅游区,上窑生态旅游区,万人坑传统教育区,焦岗湖水乡休闲度假旅游区,凤台淮河风情旅游区,潘集特色工业旅游区。二要渐次推进产业开发。根据旅游资源赋存特点,分清主次、循序渐进,加强重点项目、重点地区、重点线路建设,特别是要因地制宜,加快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设施建设。根据景点的分布和旅游线路的设计,按照有利于方便游客和吸引人流、资金流的原则,合理摆布相关设施。加快建设高档星级酒店、经济实用型酒店、旅游快餐店、普通饭店餐馆等各种不同类型档次的设施,进一步规范宾馆、商店等服务场所的管理。三要不断提升文化品位。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将旅游与历史文化、城市建设、工农业发展、沿淮煤矿城市要把采煤沉陷区治理等结合起来,强化要素植入嫁接,融合推进、共同发展。在旅游项目谋划中突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旅游商品研发中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展示与创新;在旅游经营服务中强化人文特质的体现与深挖。
2、突出融合重点,积极培育文化旅游融合新业态。按照“创意引领、项目支撑、市场运作、集聚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挖掘内涵、整合资源、提升品位、创新业态。淮南市近年来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做好工作,一要重视开发文化旅游融合新业态。促进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推动淮南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固化、物化、文化。推进八公山、焦岗湖、志高主题公园建设。加快建设生命起源博物馆、淝水之战遗址公园,彰显国家地质公园魅力,再现历史洪流中的英雄儿女。推进九龙岗城市记忆、上窑旅游区一体化开发建设,博览中国煤炭开采的历史,展示上窑古镇和唐代七大瓷都之一的风采,满足不同游客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康体养生等需求。二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品形态和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积极改变我市一些旅游产品多少年的 “老面孔”、“一贯制”的现状。以淮南名人故事、历史传说、民俗风情为题材,创作和打造一批网络游戏、科幻电影、动漫主题游乐园等文化产品,实现文化旅游多元发展。三要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商品。依托我市的物产资源,溶入淮南文化元素,加强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四大类”创意研发,开发更多使游客“看得中、买得起、带得走、送得出”的旅游商品。注重高端礼品的开发,提升我市旅游商品的结构水平。
3、强化品牌意识,着力打造一流文化旅游融合新产品。一是精心打造旅游演艺产品。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以展现沿淮文化。我们淮南重点就大汉文化、《淮南子》文化、豆腐文化、淮河文化、淝水之战等为内容,打造一台全国独创,集歌舞、戏剧、影视艺术为一体,场面壮观、精美豪华、引人入胜、欢乐刺激的3D演艺剧目,依托剧目量身定建专业演艺剧场,使之成为全国旅游市场的特色演出剧目,成为淮南旅游业的拳头演艺产品。并尽快形成品牌效应和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二要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开发旅游文化产品。淮南重点加强对八公山豆制品、紫金砚、寿州窑、剪纸、花鼓灯、《淮南子》等历史文化产品的开发研制。提升淮南旅游文化产品的故事性、艺术性和创意性,增强旅游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建设集豆腐传统制作展示、豆腐美食品尝、豆腐制品采购、豆腐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景观园区。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研制生产出具有“特色性、便携性、多价性”的旅游商品。在产品的包装上,不断创新,做到“新、奇、特、美”,满足旅游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三要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集中建设特色工艺品一条街、特色餐饮一条街、酒吧茶楼一条街、休闲娱乐一条街、淮南民俗一条街和旅游商品购物一条街,设立多家旅游商品购物形象店,建造一家具有淮南特色的经营旅游商品、旅行用品、旅游工艺品、名优土特产品的大型五彩淮南购物中心,填补我市旅游市场的空白
4、提升旅游形象,创新文化旅游融合促销模式。突破传统宣传促销模式,实施全域宣传营销战略。把旅游宣传与经贸、会展、科普、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旅游宣传立体声势。深入研究当地历史和当地文化,沿淮各地都应聘请一流专家对文化旅游进行精品化策划包装,加强对城市和景区(点)的人文塑雕和标志性建筑建设。积极利用演艺、影视、动漫等形式,推出一批高品质、有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增强旅游宣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积极利用中央主流媒体和各类节庆、旅交会、博览会等平台,展示沿淮旅游新形象。
5、加强人才建设,提升文化旅旅游融合整体水平。完善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经营管理、文化经纪以及各类演艺、工艺、技艺等方面的人才队伍结构,着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意人、传承人和企业家。加强政策引导,抓好在职从业人员培训,鼓励和支持淮南师院和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参与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传、帮、带”作用,鼓励“非遗”传承人进院校传授技艺或采取“师带徒”方式传承技艺。对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各类“非遗”传承人,要采取积极政策,切实稳定现有人才队伍。
6、优化政策环境,保障文化旅游融合又好又快发展。尽快建立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协作配合长效工作机制,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领导组,加强对产业融合发展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促进文化与旅游在规划编制、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市场监管、宣传推广、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紧密合作。要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严格工作考核。充分调动和发挥有关部门、县区和行业协会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市内外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煤炭企业投资旅游发展,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业。大力培育和组建文化旅游融合产业集团,分门别类地推进项目实施。
新闻推荐
1月17日,凤台县淮河河道采砂货运综合管理局的执法人员对4艘非法采砂船进行查扣。连日来,淮南市组织水利、交通、海事、公安、农委、城管等部门对淮河岸边的采砂场、非法码头、违法建筑等进行综合治...
凤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