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推剧源于花鼓灯,最初由花鼓灯艺人以花鼓灯歌舞为基础,结合淮河流域多个民间小调而形成。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懈努力,如今,推剧已成为沿淮地区人民十分喜爱的剧种,并入选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报记者 范孝东本报通讯员 李聪 文/图
不久前,凤台县新集镇文化站站长陈明创作的推剧剧本 《镇长买梨》入选文化部 《文化大视野——全国群文系统文艺作品选集》,并获得“全国群文系统文艺作品选集优秀作品奖”。在去年11月“中华颂”第五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上,凤台县推剧团编创的推剧现代小戏《帮忙》斩获银奖。一年时间内两次在全国范围内获奖,在地方小剧种中,比较少见,凤台推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通过这些平台而为更多的人所知。
后场到前台 古艺孕育新剧种
凤台推剧,已经成为当地与花鼓灯并称的文化艺术名片。然而,作为一个地方剧种,推剧的诞生只是二十世纪30年代的事情,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剧种。
1938年,日军入侵凤台,当地的花鼓灯歌舞团也因战乱而停止演出。当时的花鼓灯艺人陈敬之等人便组班到各地演出谋生。在霍邱县演出期间,陈敬之向当地艺人学会了“清音”调,并加以改进,拓宽了“清音”的音域,旋律上也更婉转。此后经反复传唱,并与花鼓灯演出结合,使用凤台方言演唱,渐具地方特色。因陈敬之艺名“一条线”,民间多称此新曲调为“一条线调”。
过去花鼓灯艺人到各地演出,演员中场或场间休息时,其他演员会临时演唱一些民间戏文救场,俗称“后场小戏”。不同于花鼓灯纯歌舞的形式,后场小戏都是观众熟悉的故事,人物和情节完备,初具戏剧样式。 “一条线调”流传开后,艺人在演出后场小戏时多用此调演唱,渐渐发展出独特的戏剧唱腔。
1940年后,陈敬之等人继续改进“一条线调”,为其增添了四个过门,并用板胡、笛子等伴奏,观众多称他们的戏班为“弦子灯班”。戏班在演出中,注意吸收寿县、颍上等地的戏剧歌舞元素,戏文也渐渐固定下来,并且有了简单的化妆和道具。随后,弦子灯班以其新颖的曲目和形式深受观众欢迎,并吸引当地20多个花鼓灯班效仿,“一条线调”在凤台各地普及。
1951年8月,在皖北戏曲研究会上,艺术家们根据“一条线调”四句一反复、曲调推来推去的特点,给其定名为“四句推”,推剧也由此得名。
戏班组剧团 地方小戏谋发展
“以新中国成立为界,推剧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剧项目传承人、原凤台县推剧团导演王德会向记者介绍,建国前,推剧只是以花鼓灯的形式,在地摊上演出,虽有一些固定剧目,但底子单薄,演员仍延续花鼓灯戏的随意性,戏曲程式还不成熟。建国后,推剧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1950年,凤台县以各弦子灯班为基础,成立大众剧团。 1955年,大众剧团升级为凤台县推剧团,一些文艺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加入,剧团还邀请40多个花鼓灯艺人,在挖掘和记录花鼓灯及其它各种民间歌舞传统节目的基础上,革新推剧艺术,使推剧有了较大发展。
“剧团成立后,注重剧本的整理与创作,并且丰富了唱腔,加强了推剧的表现力。 ”王德会告诉记者,在剧团的努力下,凤台推剧得到发展和丰富,出现折子戏,创作出《送香茶》《茶瓶记》《李天宝借粮》等优秀剧目。新编小戏也层出不穷,《新春对歌》《送情郎》《双回门》《赶会》已经成为当地经常传唱的推剧小戏。
不过,推剧的发展也曾走了些弯路。“推剧从后场小戏搬到前台演出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在舞台的表现手法上特色并不鲜明,过去连剧目、剧本都是从别的剧种移植过来的。 ”王德会介绍,作为一个年轻的剧种,推剧没有成熟的戏曲程式,演员的身、法、步和唱、念、做、打主要借用的是京剧,乐队的伴奏和锣鼓点子也多是从京剧和其它剧种吸收过来的。四句一转的唱腔板式虽然形成了推剧的风格,但也限制了推剧的发展。发源于花鼓灯艺术的推剧,在师法众家后本来的艺术特色却渐渐模糊。
此外,近年来,推剧的发展也面临着艺人老龄化、新生代演员缺乏以及市场萎缩等问题。
创新与传承 推剧走向大舞台
不发展,就没有传承,这是众多凤台推剧艺人的共识。然而发展,就要走出推剧独有的特色之路。
“融合花鼓灯艺术,应是推剧今后发展的可行之路。 ”今年75岁的王德会老人1953年就进入凤台县推剧团,一辈子从事推剧的编导和研究工作,对推剧有着不一般的感情。今年2月,王德会创作的《游春》上演,获得巨大成功。许多观众表示,该剧既保持了传统推剧的艺术特色,又让人耳目一新。王德会介绍,《游春》在器乐上使用花鼓灯音乐和锣鼓,在动作设计上尝试用花鼓灯舞蹈元素结合剧情需要设计演员的表演,改变了以往单纯借用其他剧种表现形式的做法,很受观众欢迎。
“推剧是凤台土生土长的剧种,与花鼓灯是姊妹艺术,也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推剧的发展,理应突出其地方特色。 ”近年来,在凤台县新老艺人的努力下,一大批优秀的推剧剧目被搬上舞台。其中既有重新整理的经典剧目,也有像《帮忙》《镇长买梨》《凤桥明月》等反映新时期凤台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新剧目。同时,为了推动推剧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凤台县十分注重推剧人才的培养。早在1984年,凤台县便成立了花鼓灯推剧艺术培训班,后升格为凤台县艺术职业中专,并于1997年专门招收了一届推剧班,开设推剧戏曲和器乐培训。此后,凤台县艺术职业中专每年都会向推剧团输送人才,解决推剧艺人青黄不接的难题。
如今,凤台县推剧团积极承担“送戏下乡”任务,每年演出百余场。在践行文化惠民的同时,也推动了基层的推剧热,扩大了市场。不仅如此,近年来,凤台推剧团受省文化厅委派,走出国门,赴韩国等国家演出。
题图:推剧《游春》演出剧照。
群众观看推剧的盛况。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通讯员 耿文娟 记者 范孝东)记者从凤台县推剧团获悉,在刚刚结束的台湾第十五届“金百合花奖”世界音乐、舞蹈、器乐大赛暨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上,该团选送的推剧获得了包括金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凤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