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王明存文/图
凤台县在该县杨村镇曾圩村实施土地置换项目,可项目实施不到一半就搁浅了。如今,旧村未拆完,新村未建成,项目烂了尾,部分农户急需建房,当地政府却又拒绝审批。
12月15日,记者到事发现场进行了调查。
据了解,2010年,杨村镇政府向县发改委书面请求批准“曾圩村新农村置换项目”。当年8月,县发改委准予立项并备案,同时,给该镇政府下达了备案通知。
通知内容为,拟将曾圩村曾圩自然庄搬迁到老村庄东侧建房,新村庄用地28亩,建房60套,为农民自建房。老村庄占地66亩,复垦后可新增加38亩耕地。此项目期限为两年。
当年,凤台县政府向淮南市政府申请此项目,也通过了后者的审批。当地政府计划拨付316万元用于这一项目。目前,已支出了近150万元,主要用于拆迁补偿款、青苗费等。
项目虽通过审批,因农户不愿拆房及时任村干部和新村建设的开发商产生矛盾,该项工程并没有按时实施。直到2013年4月,原村总支书退职,镇里下派的总支书到该村,才重新推动这项工作。截至目前,全自然村共60多户,已拆除了20多户。
项目启动后,当地政府并不允许农户自建,而是让开发商在新村庄统建后向农民销售。目前,该项目共占地11亩多,已建成三幢18套楼房,另外一幢只建了一半。记者现场看到,楼房没有廊檐,像仓库用房。 “这样的房子,我们不愿买。 ”村民说。
据该镇政府下派干部、该村苏姓总支书介绍,因大部分农户都要求自建,不愿买统建房,加之开发商建设的楼房户型不好,大多农户不愿购买。因此,这项工程实施到中途就进行不下去了。
当地村民介绍,只有十几户购买了新楼房,其他人拒绝购买。他们不购买统建房,政府又不让他们自建,因此,有的农户房屋被拆无房居住,长年在外打工不能回家,有的老年农民不得不挤住在子女家。
除了被拆的农户不能自建农房,还有十几户因子女结婚等原因,也急需自建新房。他们向地方政府申请,但政府不同意。村民陈宝连指着他家三间低矮的破旧小瓦房说,他儿子都23岁了,因没有楼房,找不到对象,他急需建房,向镇政府申请了一两年,政府每次都说“等一等”。
新村庄占用了农户土地,老村庄又没有复垦,导致有些农户无地可种。“建新村庄,占了我家全部2.77亩承包地,现在我家没有土地耕种。 ”村民张春节说,政府承诺每年11月之前按每亩1800元标准支付青苗费,可讨要却非常困难,今年的青苗费到现在还在拖欠。 “去年,我向(时任)镇下派干部要青苗费,还被开发商打了。 ”
对此问题,杨村国土所陈所长介绍,镇、县一直认为这个村庄有复垦价值,因此不想放弃,下一步,还将继续实施此项目。
苏总支书介绍,因这一项目出现问题,目前,村“两委”三位主要干部都被停职了。现在项目搁浅,再让农户购买统建房已不太可能,因此,地方政府今后在重新实施这一项目时,将统一规划建房宅基地后让农民自建。老村庄农房拆除后,土地会复垦成耕地,供农户耕种。
凤台县政府为了获得土地指标,积极在曾圩村实施土地置换项目,可却干出了烂摊子,导致农民意见特别大。出现这一问题,责任不能仅归咎于村干部,当地政府不能说没有责任。事已至此,地方政府应尽快出手解决此问题,早日让农民有房居住,有地可耕。图为“烂尾”项目现场。
新闻推荐
1月7日下午,一名事故患者家属专程来到凤台支公司,送上“真情帮困暖人心,真诚贴心为人民”的感谢锦旗。该事故患者家住凤台县杨村乡。前不久,他骑电动三轮车下地干农活,三轮车停放堤坝时意外滑落田...
凤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