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纯林
五年的时光不可谓不长,但日复一日的时间钟摆,常使人忘却时光匆匆。不知不觉,“五年规划”已走完第十二个刻度。当“十三五”即将开启之时,惊回首,细听淮南市“十二五”,科技好声音不绝于耳。
高新技术产业由小到大。2015年岁尾一则好消息传来,淮南市凤台县兵玲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荣登省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红榜,成为淮南市第二家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农业科技企业。至此,“十二五”淮南市高新技术企业达81家,居全省第10位,高新技术产品227个;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32家、市创新型(试点)企业45家。
科技成果转化逐年向好。“十二五”,淮南市技术合同交易逐年递增,总数1488项,成交总额17.65亿元,交易成果稳居全省第5位;淮南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88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71件,位居全省第6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3项,共4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1项,省发明专利金奖2项、优秀奖3项。鉴定科技成果160项。“2015年度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显示:淮南市淮矿集团、安理大分列第12位与第16位,进入前20强。淮化集团位列第32位、淮南润成科技位列第85位、化三建位列第99位。
创新平台建设由低登高。2015年年底,五位国家工程院院士罕见的齐聚淮南,出席淮南市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集中授牌仪式,这标志着淮南市引进聚集高层次人才迈上了新台阶。统计显示,“十二五”,淮南市院士工作站建设已达7家;在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建“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20家;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累计达142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新增科研仪器设备2610台(套)。
科技兴农工程由弱到强。去年“淮南农业科技园区”一举通过国考,跻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行列,令全市农科人员闻之信心倍增。细数“十二五”,淮南市共建农业类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家、实施了“国家粮丰工程”,推广稻麦新品种10个;两家农科企业承担“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创新实施了“农业科技110”这项科技支农惠农服务工程。
科技创新投入由少聚多。“十二五”,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达202项,市财政直接投入应用技术研发经费1.08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累计投入55.68亿元;落实政策兑现资金3101.58万元;争取省财政专项资金3300万元、“1+6”政策兑现资金1147万元;获国家创新基金资助1650万元;企业创新享受所得税优惠约2.3亿元,实际减免所得税额达9458万元。
创新城市建设步稳足捷。“十二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两次花落淮南市。跻身“全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行列,先后获省创新型城市建设“1+8”政策补助资金1101万元和1848万元。市委、市政府乘势而上,及时出台创新型城市建设“1+4”新政策,使淮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步稳足捷。
新闻推荐
本报讯 2月4日下午,市委副书记王崧、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宁春、市政协副主席戴多斌一行前往凤台县走访慰问贫困老党员、困难群众,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并致以诚挚的祝福。 王崧一行首先来到...
凤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