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淮南市大通区山朱小学的一位老师,带着他们学校22个孩子亲手写的感谢信来到当地一家媒体,希望通过报纸,向一群不知名的爱心人士表达孩子们最纯真、最善良的感谢与祝福。
这位老师说,今年入冬前,有一个名叫“淮南”的网上爱心群自筹善款,为山朱小学的22位留守儿童送去了新的棉鞋、手套,让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有了来自社会的温暖关爱。这样的爱心善事,对于这个爱心群里所有的人来说原本不算什么大事,却让这群留守儿童惦记在心里,总想着如何感谢这些好心人。因为孩子们的能力有限,老师商量着就让孩子给这群叔叔阿姨写封信。于是,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22个收到新鞋子的孩子,每个人都工工整整地写了信,以表达他们对叔叔阿姨的感激之情。
22个孩子22封信,虽然有的孩子年龄小,信的内容不是很多,字也不是很漂亮,但他们的心是真诚的。后来,老师们想将这些感谢信寄给这群爱心人士,却因为网上爱心群的爱心人士们都没有确切地址而无法寄出,感谢信就这样一直被老师们锁在了抽屉里。可是,孩子们总是隔三差五地问老师:“叔叔阿姨们有没有收到感谢信? ”一位老师提醒说,不如将这些感谢信通过媒体的报道,去向爱心人士传达,去向社会大众宣扬。于是老师们找到了报社。
展开信件,孩子们工整的字迹,质朴的言语着实让人动容:“我是山朱小学的一个留守儿童,我叫朱瑞。感谢你们那天冒着严寒来到我们学校,把鞋子、袜子和手套送到我们手中。当时,我非常激动。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有了您的关心和照顾,使我增强了学习信心。 ”“我叫郑佳慧。当一双鞋、袜和一副棉手套递到我手中的那一刻,我很激动,虽然看上去是一份很普通的礼物,可自从我用上它们后,就再没有像去年冬天那样长小冻疮了。 ”
是啊,善良的人们用礼物温暖了孩子们的心,孩子们则用他们淳朴的心报答着这群善良的人。希望人人都来关怀留守儿童,他们也将用他们美好的未来回报社会。
新闻推荐
淮南市大通区九龙岗镇王楼村全力开展优生优育进农家活动,竭力为村民提供全方位计生服务。图为近日在该村计生阅览室里,育龄妇女们交流学习保健知识。本报记者 孙玉宝 摄...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