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因为缺少体育锻炼,造成身体素质下降,为高校和社会各界关注。今年3月以来,团省委、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省学联联合在高校组织开展了 “三走”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倡导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本报记者 张岳
高校学子忽视体育锻炼
“我基本上每天都过着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可能是因为有些懒吧,脑海里没有去操场参加体育锻炼的想法。有的同学是‘宅神\’,窝在寝室打游戏,连吃饭都不愿意下楼,经常叫外卖送到寝室。 ”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三学生李浩然告诉记者。
身高1.8米的李浩然,体重刚到55公斤,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没课的时候,他就待在宿舍和自习室看书,消遣的方式是上网玩游戏。他们班上有的同学因为久坐导致颈椎、腰椎出现问题。
李浩然的室友、通信专业的高伟,中学时是班里运动健将,运动会上的风云人物。 “现在人跟吹气球似的胖起来,大一时体重60公斤,大三变成了85公斤。跑步速度跟不上了,平时也不太锻炼,顶多操场上散散步。 ”高伟说,大一体测时,他引体向上能做18个,而现在只能做5个,立定跳远也刚刚及格。对这样的变化,高伟摇着头苦笑称“英雄不提当年勇”。
“现在学生的整体体质状况,很难达到从前学生的水平。校运会成绩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很多纪录还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都是老前辈们保持的。 ”合肥工业大学体育老师聂劲松说。聂劲松查阅2009年10月之前的全省大学生田径赛最高纪录,男子100米的全省最高纪录是10秒8,由中科大的沈晓烜在1993年中科大秋季田径运动会上创造。多年来无人打破的田径纪录不只百米跑,还有跳高、铅球、跳远等等。
共青团中央曾抽样调查部分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调研显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明显不足,18%的学生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不强,仅有9.3%的学生课余时间选择参加体育锻炼,而超过四成的学生选择了上网;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高,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学校有无必要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表示“无所谓”;大学生对于自身体质的满意度不高,仅有27.8%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体素质较好。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对体育锻炼的忽视、对自身的体质状况的忽视,令人忧虑。
体质下降难享美好生活
按照常理,相对较轻的课业负担应使大学生有更多时间从事体育锻炼;可事实却恰恰相反,高校校园里体育设施越来越好,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却越来越少。操场远远不敌“宅生活”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及升学压力,他们的体育锻炼意识本身就薄弱,加上他们很多人喜欢独来独往,更喜欢在电脑、手机里参加活动。 ”合肥工业大学团委书记陈文恩告诉记者。采访中,不少大学生坦言平时较少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学之前的升学压力,如高三时已没有体育课,一下子到大学思想上还没有“转弯”;二是网络时代的“宅”文化太精彩,男生泡在电脑上甚至熬夜打游戏,女生上网购物、看韩剧。 “进入大学以后,有一部分学生过于放松,整天沉迷于网络世界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延续高考模式的生活方式,整天忙于考证考研;他们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忽视了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 ”安徽大学团委书记李敏说。
“我对体育挺感兴趣的,但是大学里的体育类课程大多局限于田径、游泳和一般球类,而我们喜爱的街舞、跆拳道、瑜伽、花式篮球、花式足球等却没有课程。”正在省城某高校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丁枫说。与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锻炼并存的,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多年来墨守成规,缺乏创新。
王栋是一名高校体育老师,有着10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他坦言,在高校,体育课处于“边缘化”,只有科研项目、学术课题是生存“王道”,即使是体育教师也需要发表相当数量的学术论文,才能保住教职、晋升职称。高校体育往往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体育课流于形式也就不足为奇。
“尽管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在提升,但是如果当代青年学子身体素质日渐下降,那就是未富先衰,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极大的损失。 ”团省委学校部谢海说。从个人角度来说,如果没有身体作条件,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是在沙滩上建造的大厦,时刻都有坍塌的危险,谁也享受不了美妙的生活。
强身健体感受运动魅力
今年3月起,一场“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在安徽省110所高校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开展活动1214次,覆盖学生120余万人次。 “三走”活动定位于群众性、课外性、趣味性、自主性和长效性,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和拼搏精神。
“三走”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高校各显神通。 “走下网络,保护了我们的双眼;走出宿舍,看见了更美的风景;走向操场,锻炼了身体,绽放了属于我们青年人的活力。 ”安徽大学2012级音乐表演专业女生刘晓童说。每周三、周五的清晨,她准时出现在校园的北操场上,加入到浩浩荡荡的“阳光晨跑”大军中。
吸引刘晓童改变“宅”习惯的是安徽大学的 “晨跑换早餐”工程,“我们每次晨跑发50张早餐券,发晨跑手环,这些小礼物都是为激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晨跑活动中来。”除了“阳光晨跑”,安徽大学还举办了“童年拾趣”运动会、“你身边的小伙伴”素质拓展系列活动等,吸引众多高校学子走向操场,感受运动的魅力。
5月11日,淮南师范学院的“三走”活动在泉山校区煤渣操场正式启动,来自全校的500余名青年学生踊跃参加了 “丢手绢”“丢沙包”等集体类和“滚铁环”“斗鸡”“跳房子”“跳皮筋”等闯关类游戏项目。 “爱的抱抱”游戏中,大家围成一个圈,然后由裁判说出一个数字,同学们按照数字组成小组,看似有点混乱紧张的场面却让大家大呼 “过瘾”。 “丢沙包”游戏是大家最怀旧的项目,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训练手眼的协调以及培养敏捷的反应能力。
“同学们在绿茵场上释放青春的活力,在灿烂阳光下感受运动的力量,整个下午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某高校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张飞扬说。 “三走”活动中,这些充满童趣和回忆的游戏,不仅让大学生尝到告别“宅”生活的甜头,更增强了同学之间的默契,有利于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激发同学们的运动兴趣,展现出高校学子的青春风采和蓬勃朝气。
今年3月到6月,团省委、省体育局、省学联联合开展了以班级、宿舍为参赛主体,以篮球、长跑等常见体育项目为内容的群众性体育比赛活动——安徽省 “大学生活力运动季”活动。全省广大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省学联还向全省大学生发出倡议,倡议全省广大大学生积极参与“三走”活动,强健体魄、磨砺意志,还倡议将每年的6月16日定为全省大学生“三走日”。
·延伸阅读·
今年6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各高等学校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和规范管理。
《标准》规定,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将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成绩、参与体育活动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视情况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切实改进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合肥工业大学“三走”活动中,同学们在操场上打篮球。 (沈团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孙玉宝)10月18日,记者从淮南市文化部门获悉,由该市主导拍摄制作的大型系列动画电视片《淮南子传奇第二季》,日前喜获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动画片奖。这也是安徽省在本届金鹰节上...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