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博 文/图
在淮河两岸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吃大肉吃大鱼,不如祁集豆腐皮;哪一朝哪一代,祁集豆腐都不赖。”足见淮南市祁集豆腐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近日,记者来到当地,采访了祁集豆腐第108代传人祁家策。
祁家策家的豆腐坊是3间大瓦房。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直径50厘米的小石磨盘。 “这是我父亲那会儿传下来的,小磨豆腐香啊! ”祁家策把豆子捞出来,倒在石磨的圆孔里,他和孙子祁跃轮番上阵飞快地转动手臂“吱吱呀呀……”一圈圈地磨着黄豆。乳白色的豆汁从石磨的缝隙中不断流出。 “使电磨的话1斤豆子能出1斤1两的豆腐,小磨豆腐1斤豆子也就出9两豆腐……”3个多小时后,豆子磨好,祁跃使出全身力气,把豆浆和豆渣用滤布过滤分开。孙媳妇将磨好的豆汁倒入锅中熬制。接着,祁家策拿了两碗卤水,开始点豆腐。
他一点点向桶里的豆浆加入卤水,然后慢慢搅拌,豆腐一点点形成小块,这也是制作干豆腐的关键所在。卤水点完、搅拌均匀便开始在包布上泼豆腐。泼完豆腐之后,他用千斤顶压水,10分钟之后,豆腐成型。豆腐散发着浓浓香味,沁人心脾。
60多年前的祁家策,靠这个石磨养活全家。如今,很多制作器具已经被现代化的工具取代,比如电磨、甩浆机等。“我做的手工豆腐,价格上比电加工的豆腐贵两倍,靠的是祖传下来的小磨。俗话说,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如今的80后、90后,才不愿这样辛苦做豆腐呢……”祁家策说。
祁家策担心自己哪一天不能动了,小磨豆腐的手艺会在眼前消失。
如今,淮南市旅游局有时也请祁家策表演磨豆腐的绝活。 “不管赚钱管开心,淮南是豆腐之乡,我有义务。 ”祁家策说。祁家策捧着小磨豆腐,乐开了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张岳) 12月22日,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童怀伟一行到淮南矿业集团潘一矿看望干部职工,走进淮南市部分困难劳模、困难职工家中慰问。今年安徽省工会“两节”送温暖活动启动。童怀...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