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莉
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构想即将成为现实。近日,安徽省决定在合肥、蚌埠、淮南等七个市开展省级“多规合一”试点。这意味着安徽省在改革规划体制、提高综合治理水平上又将向前迈进一大步。
长期以来,“空间只有一个,规划却有众多”的现象广受诟病。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分别由多个不同部门编制,各部门分头管理、各自为政,信息沟通不畅、衔接不够,“规划打架”屡见不鲜,资源浪费问题凸显。曾经一度,一个项目落地涉及发改、国土、建设、市政等十多个部门的协调,耗时数百个工作日,让企业疲于应付。
把多张蓝图变为一张,实现“多规合一”是解决规出多门、各自为政、互相打架等“顽疾”的现实需要,也是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有效途径。推进“多规合一”,首先必须整合空间规划管理职能。从本质上看,“多规合一”改革是多部门之间的规划协调,所谓推进规划一张图的过程,也是破除公共利益部门化的过程,势必面临来自各方利益集团的阻力。这就需要从改革现行规划体制入手,综合考虑融合程度和运行效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制度性变革,整合各部门的规划编制职能,有效避免以往多头管理导致的空间结构不合理、资源盲目开发等问题,优先保护资源要素。
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开发,部门数据分割和信息垄断,是推进“多规合一”的一大“拦路虎”。要让“打架”变成“握手”,就必须破除条块分割和信息“孤岛”,统一体系标准,引入市场活力,建立共享交换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流动,使数据活化。要建立一个协同平台,整合现有部门专项数据库,探索构建统一的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规划信息、建设项目信息、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等资源共享共用。惟其如此,才能杜绝各个部门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特定信息隐形设阻,打破跨区域深层次合作的“弹簧门”,为实现规划一张图清除障碍。
推进“多规合一”不单着眼于“规划”,重心和落脚点更应该放在“改革”上。抓住“多规合一”的真机遇,确保政策不会“打水漂”,不仅要推动规划统一,更要推动部门协作,提升政府服务,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针对一些有规不依、擅自调整的乱象,强化规划违法问责追责,防止规划监督悬空,推动规划体制改革创新,努力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另一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空间开发模式,激起全社会改革创新的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新闻推荐
8月26日,淮南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整修后首次开馆,迎来社会各界人士参观。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文物局和淮南市共同出资,对大通“万人坑”遗址进行了为期半年...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