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俩
刘华武 摄
小时候,只晓得父亲很疼爱我和弟弟,长大后,才理解父爱的真谛——无私、伟大、崇高。山不言高,可没有什么事物能超越其巍峨,令人仰止,父爱如山一样沉默无言,但最有力量,最令人敬仰。
我的父亲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很平凡,平凡到在人群中你很难注意到他。父亲童年很不幸,5岁时痛丧亲母,是在我太奶奶和后奶哺育下长大的。他不仅命苦,家境还穷。据他回忆,儿时的岁月,生活贫困,吃不饱饭,喝野菜汤,烧桑树皮吃,五六岁了,连十几公分高的门槛都爬不过去,可以想像,当时他是多么瘦小不堪啊。每当忆及这些,父亲总是神色凝重,声音哽咽。
父亲特勤劳。在管理好庄稼的同时,做的最多的生意就是贩鱼。每年大部分时间,父亲乘车往返于淮南凤台和老家太和原墙,20多年从未间断。特别是到了寒冬腊月,鱼市的旺季,他总是傍晚乘车,运回好几筐鱼,第二天天未亮,父亲和母亲就摸着湿滑的夜路,顶着风雪,用架车子拉几大筐鱼,赶往十里之外的镇上卖鱼。到了街上,天刚擦亮,寒冷刺骨,父母的手脚都冻得红肿,疼痛难忍。几个烧饼,两碗麻糊汤,就成了父母简单的早餐。贩鱼赚的完全是辛苦钱。这些往事,永远刻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童年的不幸,铸就了父亲勤劳、朴实、节俭、坚毅的品格。父亲对于吃穿从不讲究,按他的话说,只要能下锅的都是好饭,只要能上身的都是好衣。即使今天生活好了,他也如此。有时回老家,我提议去街上给他买件新衣服,他总找各种借口拒绝我。他经常说,我这衣服很合身,柜子里还有几件,样式也好,又不烂,还能再穿几年。
父亲很疼爱我和弟弟,每次出远门回家,总会给我们带回外地的特产,比如麻糖棍儿、山核桃、炒杏仁和炒瓜子等等,这些都成了我们童年时代最好吃的零食。父亲对于我和弟弟的学习也很重视。经常忙里抽闲,查看我们的作业,告诫我们字要写工整,好好学习,长大后才有出息。那时,只要学校通知学生回家拿钱买资料,父亲都会无条件支持。师范毕业后,我到了外县教学,离家远了,父亲经常告诫我,一个人在外面工作,要认真教学,关爱学生,自己少喝酒等等。在父亲眼中,我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时时需要教导。无论走多远,我总能感受到父亲在牵挂着我,伴我度过孤独的异乡岁月。
如今,父亲已到了花甲之年,他为我们家,特别是为我付出了太多的辛苦。我虽已工作多年,又为他做了什么呢?我是不孝的,就连他每年的生日农历腊月十八,我也没有陪他度过一次,因为通常这个时间学校还没放寒假,想来是多么惭愧啊!
那天,刚收完麦,父亲从老家太和,转了四五趟车,赶了二百多里路,来我工作地看我。晚上,我们父子对酌了几杯,端详父亲,发现他花白的头发更多了,脸上的皱纹更多更深了,突然间,感觉曾经坚强能干的父亲,真的老了,道道皱纹是他一生辛苦(难的见证。想到多年来我陪伴父母的时间少得可怜,顿时,我心里酸酸的,很是难受。第二天,父亲要走,我和妻子都希望他能多住几天,在这边清闲几天,散散心,他推辞说,家里麦子虽已收完,但地里的麦秸秆还没拉出来完,南坝子的麦茬红芋垄子还没拢好,家里其他零活还多,你妈一人在家干不完。听后,我心里很是酸楚,等他上车后,望着渐行渐远的车影,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家、为子女想得多的好父亲。他和普天下的父亲一样敦厚、慈爱,在我眼中他平凡,却很伟大。
父爱如山,我已深深体悟。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张明星 “我们小区有业主被小区物业起诉到法院了,现在小区门口都张贴了法院受理的通知书了。”近日,家住兰亭小区的居民向淮河早报热线报料,称小区有一些业主因长期不缴纳物业费,被小区物...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