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新闻 凤台新闻 寿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淮南市 > 淮南新闻 > 正文

汉朝那些事

来源:安徽商报 2018-01-07 00:00   https://www.yybnet.net/

赵焰

秦之后是汉,汉是平民靠造反和革命得来的天下。汉的直接对手,是项羽的楚。楚先得天下,把天下分封成十多个列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采取的,是东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有很大弱点,诸侯或不听号令,或阳奉阴违,难形成合力,项羽很快为刘邦所打败。刘邦上台后,吸取项羽教训,兼收秦制和周制,采取分封诸侯加郡县制的方式,自称皇帝。军事上沿用“二十等军功爵”;货币用“秦半两”,一直到武帝的后期才用“五铢钱”;历法上用秦始皇颁行的“颛顼历”,一年伊始的首月,是现在农历的十月,不叫正月,叫端月……

楚汉争霸之时,刘邦为了争取各方势力,收买人心,假装慷慨,封了很多王: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梁王。韩信和彭越非常卖力,大家齐心合力,一起把项羽给灭了。江山既成之后,刘邦后悔,开始削减外姓王。八年时间,刘邦杀韩信、彭越,逼反黥布,驱除公孙信,废除张耳之子敖,把卢绾赶到匈奴,只留了一个长沙王吴芮。把天下土地,重新收归己有。刘邦没有再封外姓王,只是分封了九个同姓王:封从兄贾为荆王,封弟弟喜为代王,封儿子刘肥、刘恢、刘友分别为齐王、梁王、淮阳王等。

封地之外的地方,仍设郡县,直属中央。如此一来,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方式,形成一个交叉,分封的地方由“王”来管理,跟中央有一个契约,独立性强一些,权力大一些,有自己的税收和军队;没有分封的地方,就由中央派属地方官进行管理。

刘邦在世之时,作为开国皇帝,自然能够控制住局面,中央和九个刘姓诸侯国之间,关系处理得还不错。刘邦去世之后,问题来了,各地方王名分较高,实力很强,开始跟中央分庭抗礼。汉文帝采纳贾谊的建议,以“推恩令”,即中央再分封各诸侯子弟的方式,来削弱和分化诸侯的实力。比如淮南王刘长自杀之后,朝廷将淮南国一分为三:以刘长的长子刘安为淮南王,另两个儿子刘勃、刘赐分别为衡山王、庐江王。齐王襄病死没有继承人,朝廷将齐国一分为六,分封给他的六个弟弟。“推恩令”对削弱诸侯王的实力有一定效果,却没带来本质的改变。中央政府与各诸侯之间,仍有很大的矛盾。有的诸侯实力越来越壮大,已明显对中央权力形成挑战。

汉景帝手上,朝廷以御史大夫晁错打头阵,强行削减诸侯领地,是所谓“削藩”。削藩力度很大,一上来就削了楚、赵、胶西三国不少地方。诸侯们不愿意了,联手造起反来,打出“清君侧”口号,要除去皇帝身边的小人。七国攻势咄咄逼人,景帝只好把晁错杀了,平息诸侯的愤怒,让七国先退兵。七国不愿退,景帝无奈之下,拜周亚夫为帅,起兵平叛,把七国给打败了。

汉武帝手中,朝廷再度加大“推恩令”力度,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封地大的王国被分解为小的侯国。肢解后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王国进一步缩小,朝廷直辖土地进一步扩大。分封制的问题,算是得到解决。

以推恩令废诸侯,只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汉初承秦制,实行宰相制度,宰相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时拥有政权、军权和财权,权力相当大。汉武帝不放心,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同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所谓“三公”,分别掌管行政权、军事权和监察权。东汉时,“三公”又改成太尉、司徒和司空。九卿呢,是政府九个或者九个以上的部门负责人,相当于各部部长。中央集权的架构变得清晰了:皇帝大权独揽,下面是三公,三公下面是九卿。政务运转相对畅通灵便,大臣的权力跟皇权已不匹配。

汉朝风貌,与秦朝相比,要“温柔”得多。秦朝基本上是军国主义,是战争的架构;汉朝呢,崇武也尚文,初成泱泱大国的风范。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朝代,对于中国文化的道统建设,有系统的整理和弘扬,创建了一系列文化、伦理、政治、风俗等体系。汉朝让“中国”的概念,得到了巩固;也让“汉民族”的概念,得到了弘扬。

汉朝的“大一统”,也艺术和智慧——不是唯法独尊,而是儒法并用、外儒内法:儒家以意识形态和教育维护“大一统”;法家以“势、法、术”来帮助“大一统”。在这个合作中,儒家行王道,法家行霸道,一阳一阴,一张一弛。

汉代起,中国“家天下”统治模样,初具原则和方向:中央集权,重农抑商,独尊儒术,德治天下。在管理上,汉朝大一统管理的总体趋势,如拧螺丝,拧得越来越紧,以为越紧越安全。

汉朝还实行“编户齐民”,创立了最初的户籍制度,以户为单位,将人民纳入国家组织,以乡、里为最基层的地方行政组织,完成对百姓的控制,对于政权的巩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编户齐民这种形式,在世界古代史中并不多见,它对管理的要求很高。中国古代政权结构为什么相对稳定,“编户齐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汉朝还建立了一个选官的察举制度,把官员的任用,跟儒家思想的提倡结合起来,对于社会风尚的导引,以及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察,是自上而下的;举,是自下而上的。察举,一方面是朝廷大小官吏深入民间,听取民众的意见;另一方面,又让百姓去推荐官员。选官的标准是什么?主要是孝和廉,所以又叫举孝廉,就是民间向朝廷推荐又孝又廉的人来做官。朝廷通过“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提倡,把国家教化落实到社会生活中,建立了国家规定的行为准则;通过察举制度的引导和执行,让朝廷提倡成为民间规范。

举孝廉很有意思,孝和廉,都是抑制人的动物本能的,都是逆动物之道而为之——动物都是无“孝”无“廉”的,本能就是不孝,就是贪,贪得无厌。儒家做这些,是不自觉地挑战人的动物性。

人,挑战自己的动物性,没错。文明本来就是一种逆向的觉醒。不过文明的前提是深知人性,明辨哪些可以挑战,哪些不能触犯。

汉德治天下。德的弘扬中,以“孝”为重点。孝不完全是道德提倡,还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老有所养的问题——把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分配到家庭和家族,把社会问题家庭化了。这一步棋很高妙,一箭双雕,既弘扬了道德,又帮助皇帝解决了负担。

举孝廉是一个好手段。自察举制开始,道德不再是单纯的提倡,而是成为了升官晋级的阶梯。统治者通过掌握道德的评判权,让天下百姓有了追求,自然而然巩固了统治。皇权“奉天承运”,不仅标榜自身圣明和高尚,还掌握了道德的诠释权,成为当然的统治者。

从汉起,有“丁忧”制度: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制。长则三年,短则一年。严格来说,官员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更不能参加娱乐活动。古时当官,真不容易。

汉朝还把军事和政治上的专制,用在了经济上。皇帝把天下财富掌握在自己手中,大一统自然就稳固了。汉武帝手上,听取了桑弘羊的意见,制定盐铁官营、酒类专卖,通过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方式,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桑弘羊的改革,把一些赚钱的行业,以及铸钱的权力,都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的实力,在短时间内大大增强。不过从长时间来看,皇权与民间争利,其实是竭泽而渔,没有长期发展眼光,对于经济的打击极大。

汉打击商业。以正统的儒家思想,商业积累远快于农业积累,对农耕社会的生态平衡不利,且会威胁帝王的权力;商业还代表着社会的无序,以及道德的沦落。秦汉之前比较发达的商业,自汉武帝之后,发生了强烈的衰败,民间资本萎缩得厉害。中国商周以来形成的商业传统,一度衰竭。

汉朝政策向国家倾斜,国力雄厚,民间却贫穷——国家与民间抢权,民间自然甘败下风;皇权和商人争利,商人哪里抵抗得了。从汉朝中期起,中国社会形成了“重农抑商”的传统,商业不兴,社会不活。

汉朝皇室积累了极大财富。富到什么程度?近代钱币学家彭信威曾在《中国货币史》中给出了一项统计:从汉高祖到汉平帝的十二个皇帝,各种史书记载,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等,记录了皇帝给皇亲国戚以及大臣的赐金约90万斤。如果加上皇帝国库的储藏,当时的黄金数量保守估计应当在百万斤以上,相当于今天的500吨。这一个数量是什么概念呢?你只要查查当今国家的黄金储量就明白了。

有人说汉朝时是黄金黄铜分不清,把黄铜当黄金赐了,这是不对的。江西海昏侯出土的马蹄金麒麟金证明,当时那些赐予诸侯和大臣的黄金,的确是真黄金,纯度都在95%以上,有很多甚至达到了99%以上。

汉朝如此大的黄金规模是怎么来的,一方面得益于前朝的积累。春秋之前,黄金已成为人们珍藏,相对流失较少。秦大肆掠夺七国的珍宝,灭亡后,大量的黄金转入汉朝。汉朝铁器时代的来临,带动了采矿业,更多的黄金被生产出来。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朝大量丝绸产品的西售,给汉朝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黄金。公元前一世纪时,罗马共和国巨头恺撒有一次穿着中国丝绸做的长袍去戏院,这种光鲜夺目、艳丽华贵的丝织品,让从未看到过的罗马人目瞪口呆。出自中国的丝绸,在罗马价格很高,几乎等同黄金的价格。丝绸之路两旁的国度,由于需求中国的丝绸,大量的黄金开始源源不断流向汉朝。古罗马著名的历史学家、博物学家普林尼曾抱怨说,罗马每年至少有价值一万万赛斯脱奇 (古罗马计量单位,一万万赛斯脱奇相当于现在的2000万美元)在与印度、中国和阿拉伯地区的生意中丧失。

史载汉朝拥有大量黄金,留存下来的,却没有多少。大量的黄金去了哪儿?“悬案”有各种各样的推测:有人以为跟汉朝的“厚葬”风气有关,大量的黄金,被深埋在地下了。这说法有一定道理,海昏侯墓穴,以及之前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西汉南越王赵眜等人的墓穴发掘,证明了这一点。清代学者赵翼以为,东汉之后各朝各代的佛教造像,也消耗了大量黄金。这是别话,不多说。

汉武帝把权力和财富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了什么?为了打仗。在华夏成为一统,中国初步成形,诸侯国之间的争端,变成了内部事务之后,抵御外部的侵略,自然成了最主要矛盾。以汉武帝的个性,当然不能容忍外部力量进行破坏和挑战。对匈奴,秦始皇的办法是筑长城,这其实是认输和回避;汉武帝不认输,口号是:“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拼命地跟匈奴打。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差不多打了五十年。汉武帝也的确了不起,能跟匈奴战个平手,甚至把匈奴打败,把匈奴往西赶,逼着西边的力量战略改变,引起一系列多米诺骨牌般的变化,最后导致世界上最强大的罗马灭亡。

汉朝大一统,分封的问题解决了,避免了内部分裂,却陷入了其他怪圈——由于强制“拆封”,引起自家兄弟不满,皇权不信任自家人,只好信任娘家的亲戚。信任外戚,便有外戚之乱,篡位西汉的王莽,就是外戚;信任宦官,又产生宦官专权……这一个现象,到了东汉时更明显,东汉皇室,很多是未成年的小皇帝继位。小皇帝当政,不听身边亲戚的,就得听身边宦官的——等到皇帝长大,想收回权力,或依靠亲戚,或依靠太监,于是引发宦官外戚大打出手,你方唱罢我登场,成为一种周期性的现象。到了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鹬蚌相争”,第三方势力“渔翁得利”——汉朝分裂为三国,是豪强乘势而上的结果。

新闻推荐

临产孕妇遭遇大雪封路交警开辟生命通道救急

本报讯(记者李萌)因大雪堵塞交通,一名临产孕妇被困在道路上,淮南交警全力疏导,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确保了母子平安。1月5日9时,淮南大雪纷纷,由于3日和4日的大雪导致道路拥堵,不时有车辆打滑、抛锚,造成道...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汉朝那些事)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