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像。颜渊像。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言:“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对联最具文学之特色,堪称中华文化之瑰宝。”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亦称对联、对子、楹贴等。
《说文解字》中讲,楹,柱也。中国旧式厅堂建筑,通常有前后四根经柱,其前两柱旁无所依者,称为楹。楹联相传始于五代的后蜀,宋人张唐英《蜀梼杌》记载:后蜀主孟昶,除夕命学士辛寅逊题写宫门桃符板,未中其意,乃自撰“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对联一副,以此为始。至宋代时,蔚成习俗,时苏东坡、朱熹等大家均有名作流传。楹联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对仗讲究,融传统文化中的诗文、书法和雕刻于一体,凡涉名山胜境,亭台楼榭,园林古刹等,为之增色,故颇受关注和欢迎。
反复诵读而余味无穷者,谓之佳联。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有副名联,为清代郑板桥所书,仅有八字,却涵四典。联曰:曾三颜四;禹寸陶分。上联讲做人之道,均取典《论语》。曾三,即孔子弟子曾参,《论语·学而》中记载曾参之语“吾日三省吾身。”指每天要多次自我反省,纠正自己的言行,故言曾三。颜四,即孔子得意门生颜渊,亦作颜回,因其具备“孝、悌、忠、信”四种美德,故称颜四。《论语·颜渊》记载:“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故亦指此恪守“四勿”信条。下联“禹寸陶分”,倡导爱惜光阴之意。禹指大禹,其建立了夏朝。《史记·夏本记》记载,大禹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惜时如金。陶指陶侃,东晋名臣,官至侍中、太尉。其不喜饮酒,不玩赌博,珍惜光阴,勤于学问,几十年如一日。《晋书·陶侃传》云:陶侃“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该联用典准确,内涵丰富,言简意赅,易懂易记,无愧为上佳之联。
扬州蜀冈大明寺内平山堂,相传为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据今已近千年。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云:“欧阳文忠公在扬州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堂。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若可见。公每于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遇酒令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平山堂楹联,清代大书法家伊秉绶所撰之“隔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即是其况之形象写照。余之“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以集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和苏东坡《放鹤亭记》四名篇之佳句成联,脍炙人口。“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等联,亦朗朗可读,皆为借景抒怀之佳构。
苏州沧浪亭,为宋代古典园林。北宋诗人苏舜钦罢官离京后,流寓苏州时所筑。取《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沧浪亭园内置石亭于假山之上,其楹联亦广为流传。联曰: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是苏舜钦好友欧阳修在《沧浪亭》中所咏之诗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清风明月看似寻常,实则既赞美其城市山林之自然美景,又羡慕苏之脱离官场,与清风明月为友。下联是园主苏舜钦《过苏州》中诗句:“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此联虽为清代道光年间,江苏巡抚梁章钜集句而成,然其对仗工整,选词巧妙,如出一人,亦为联中之佳话也。
新闻推荐
1月12日上午,一位年轻的妈妈刘女士来到安徽淮南毛集派出所,找户籍民警给女儿改名字。原来,她的女儿出生时,父亲给她起名“马莎拉蒂",希望她以后能买得起这款车,过上好日子。而几个月过去了,...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