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冉韬
对于学生来说,老师是一个亲切的称谓,而对于老师自己来说,却是一段抹不去的记忆。不同年代的老师,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和经历。日前,一名退休教师心愿未了,急切寻找44年前在淮南14中所教过的淮南学生,欲重温当年师生情谊。
4月19日,在《淮南日报》第二版登载一则《启事》。《启事》的内容是:“我是鲁兵,1974年之前曾在淮南14中担任初中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现年事已高,非常想念曾经的学生,也时常挂念你们。因时间已久,都失去了联系,老师很想见见我的学生。如学生看到这则消息,请联系老师,安徽省肥东一中,鲁兵0551-67714279,15955197341。”
鲁兵的学生李加俊介绍,受老师之托,他来到淮南日报社准备刊载这一《启事》,报社总编辑沈国冰得知此事,决定免费刊登该《启事》圆这位退休教师的心愿,并请记者对此事进行追踪报道,助鲁老师一臂之力。
当天上午,记者联系到李加俊。他说,自己曾在安徽省肥东一中上学,鲁老师是他的高中班主任。过去,他在淮南工作了8年,后来又调到外地工作,前段时间,鲁老师告诉他,自己曾经在淮南14中工作。随工作调动和时间推移,鲁老师与淮南的学生逐渐失去联系。现在,老师很想念这些淮南的学生,希望李先生帮助寻找。鲁老师这一要求,让李先生很是为难,因为,鲁老师不知道,李先生已经离开淮南,且工作较忙,无法长时间停留淮南。但李先生又不忍心让老师心愿难了,几番斟酌,他决定前往报社刊登《启事》。
谈到鲁老师的情况,李先生顿时激动起来。他说,鲁老师教学严谨,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当时,在学校里,有许多都是农村的孩子,鲁老师经常谆谆教诲他们树正气、走正路、干大事。“渊博的知识、精彩的授课、积极的态度和对学生的关爱,是鲁老师留给我们永远的印象。”李先生回忆道。
随后,记者根据《启事》上的电话号码联系鲁老师,谁知,鲁老师耳聋很重,无法对话,只得到他老伴只言片语,获知淮南的学生现在都有六十多岁了,估计均已退休。他的老伴说,有时候,鲁老师患病躺在床上,时常拿出相册,翻看过去学生和老师一起拍的集体照片,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4月20日,记者经过一番查询,最终与淮南14中办公室主任取得联系。在办公室主任的帮助下,又与曾任办公室主任的俞老师通上电话。俞老师说,鲁老师大学毕业分配到淮南14中,工作很认真,他和学生的年龄也就是十来岁之差,因此,他和学生相处得非常融洽,在他担任班主任期间,他所在的班级没有出现一个“痞孩子”。俞老师还说,他和鲁老师所教的学生不同届,而和鲁老师一起共同负责班级的其他老师,有的人已经去世,有的则卧床不起,很难想起学生的名字。
记者手记:师生,是世上最美的缘。想当年,谁为你拨开迷雾,指引方向?谁在你身后一如既往地报以慈祥的笑容?他,就是你的老师。作为老师,踏上三尺讲台,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不经意间,时光在平凡和平静中悄然逝去,既没有留下骄人的成绩,也无惊人的壮举,唯独师生之情,历久弥香,别样亲情。记者期望,近半个世纪前的师生情谊,通过报道,由此得到延续。
新闻推荐
(上接一版)礼遇“淮南好人”,彰显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德不孤,必有邻;德者先,从者众。围绕打造“好人之城”,从2014年起,淮南市启动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的“淮南好人”评选工作。2017...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