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鸿
政府部门千方百计为百姓寻找致富门路。可找到致富门路时,大多人往往犹豫观望,不敢轻易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敢于第一个“尝鲜”的人。大通区淮南农场的王献珍就是这样一位敢于“尝鲜”的致富能人。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王献珍曾是一名普通的农场职工。2006年,大通区为发挥农场城郊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蘑菇生产作为农业增效、职工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王献珍勇于“尝鲜”,报名学习种植双孢菇,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随后,她前往山东、河南等双孢菇种植发展较先进的基地考察,回来后筹钱投资14万元,自建4栋全砖结构大棚,开始了双孢菇种植。那段时间,为了种好双孢菇,王献珍一面虚心向同行学习,一面积极向农技人员请教,不管白天黑夜,常驻菇棚,很快就一一攻克了蘑菇种植中的各项技术难关,实现了双孢菇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
如今,王献珍经营的淮南市运泽双孢菇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已在上窑镇张郢村建成一个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园区生产面积达20万平方米,年处理秸秆5000吨,干牛粪5000吨,生产有机肥2万余吨,年产双孢菇400多万公斤,年总产值3000多万元,纯利润达400多万元。
产业园区获得巨大成功
采访中发现,王献珍对蘑菇科学化种植的高度重视,是她成功的秘诀之一。她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农大等各类专业院校开展合作,聘请专家组建科技小组,加强园区对高档食用菌的研发能力,园区依靠多年的种植经验,制定了安徽省地方标准:沿淮双孢菇种植技术规范标准,此标准的研发于2013年被市政府评为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聘请省农科院、市农委、市农科所的有关专家每年开展2次以上培训,针对菇房的病虫害防治要点及种植技术等进行宣讲,2016年参训人员达300人次。组织社员及有意种植食用菌的职工、农户,实地考察双孢菇工厂化生产园区,学习先进经验,开拓思维和视野。
同时,王献珍十分注重创建品牌,注册了“菌润”“志琦”两个商标,2016年被评为淮南市知名商标,双孢菇产品被评为淮南市名牌,2017年作为淮南市候选单位推荐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安徽省名牌的淮南参选企业。2016年,反季节种植技术获得“淮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眷恋黑土地,心系故乡人,王献珍致富后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她利用自己在技术、品牌、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周边农户致富,达到了合作社+协会+农户的良好合作模式,不仅让农户获得了经济收入,而且在生产中学到了先进的蘑菇种植技术,起到了传、帮、连、带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
在王献珍的示范带动下,承包经营土地发展蘑菇种植,在上窑镇蔚然成风,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利用和资源配置。目前,当地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返乡创业,和王献珍一起发展蘑菇种植规模生产,相信不久的将来,当地会形成一个区域性的标准化蘑菇产业化生产基地。日前,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妇女推进安徽省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安徽省妇联授予王献珍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图:王献珍在农展会上推销食用菌产品
(图片由其本人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部署和生态环境部具体要求,淮南市高度重视国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工作调度,工作进度在全省领先。国控断面是指为了解水环境...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