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交通,可以说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出行交通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印证了E时代发展的轨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出行基本都是靠步行。“要想富先修路”,这个最广为人熟知的口号,风行一时,然而那时候很多农村的路仍然是土路或者石子路。虽然八十年代自行车已经普及了,但在多数村里还未达到每家每人一辆的份上。很多时候,一家有一辆就很不错了,而且还是谁出门谁用。我印象里,我家当时只有一辆大梁自行车,这是父亲在县城上完课回老家做农活来回六十公里的主要交通工具,不论春夏秋冬。大约是刚上初中,我也是用父亲的自行车,学会了骑行。初三复习,也是骑自行车上学、放学。时至如今,村里的主干道全部换成了水泥路。我们老家离淮南蔡家岗、泉山近,听长辈们说,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些年,每次去蔡家岗、泉山,来回都是步行的,有时候天不亮出发,回来都是深夜了。随着公路越修越好,现在村里往返市内、省城,定点大巴、短途中巴每日有好几班,很是方便,往日那步行的日子一去不复还了。如今有的农村家庭,也用上了小轿车,出入就更便利了。这其中的变化,真是犹如电影一般。
我第一次接触火车是我十五岁的时候,我父亲带我前往中专学校开学报到,那时感觉很新奇,虽然还是绿皮车,但乘坐体验远不同于汽车,平稳便是其一大优点。我记得我在县城读书读初中的时候,每天下午放学后,我都会到学校后面的铁道边去看火车,因为我总觉得那很神奇,特别是火车进站的那一刻。在芜湖读中专的三年岁月里,往返学校与家里便是这种绿皮火车或普通快车,它们就成为了我的旅行朋友。记得第一次去芜湖农校报到的时候,坐了足足五个小时,还要过轮渡,当时出行真是太不方便。
现如今,高铁已成为中国的另一张华丽的名片,全国高铁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里程呈爆发式增长,逐渐实现区域高铁化。除了高铁,现还有航空等交通方式,其性价比也越来越亲民,可以说实现了城市之间的“瞬时移动”。
给我体会最深的是2012年12月,当时乡政府为建设教师周转房,需要征迁,还要快速推进。而我负责的那一户人家在上海打工,到上海当面谈妥是必须的。于是我和村书记两人12点多坐上动车,3点多到了上海,5点左右见到面,当晚谈好,第二天上午8点多坐上动车返回,11点多就到了家。整个过程还不到24小时,让我自己都感叹不已!
今日的中国,在互联网+时代的推动下,城市交通逐渐实现了智能与共享,滴滴出行、共享单车,可以说是时下每一个国人日常出行的方式。每个城市各种智能用车服务也越来越丰富。从社会的进步来看,未来社会的智能交通必定还会有新的突破,这一点毋庸置疑。
如今,在一个中小型城市,各种各式的品牌轿车、出租车与私家车更是与日俱增。基于出行交通的变迁,也真切让国人尝到了改革红利的甜头。如今,中国强劲的“触角”逐渐伸向全世界,每当想起这些,心里就颇为自豪和骄傲。
新闻推荐
是什么让你爱上一个城市? 从百姓的至诚感悟看“幸福美丽田家庵”的耕耘变化
本报记者张静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在岁月中慢慢沉淀下来,或是古朴,或是朝气。田家庵区,作为淮南市中心城区,新中国成...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