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斐
9月2日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当天下午刚过放学时间,淮南市公安局山南新区分局淮河路派出所“儿童房”内,迎来了一批小客人,他们熟练地拉开椅子,坐到桌前或阅读、或写作业。派出所里设儿童房并不多见,而这要从派出所教导员徐夏的故事说起。
1992年徐夏刚上小学,父亲徐金陵因擅长写作和各类字体书写,被抽调至淮南市公安局洞山派出所担任联防队员并从事宣传工作,而这一干就是13年。“那时没有手机、没有宣传单,连电话都是稀罕物件,所以社会治安防范宣传工作,需要在人来人往处写上醒目的宣传语,父亲的工作就是这个。”徐夏告诉记者,父亲写标语时先用细线一根一根弹出方格,再半蹲着马步一笔一划挥舞着排笔,汗珠一颗颗从他脸上滚落。父亲有一套写字专用的衣服,上面沾满了白红蓝绿颜料,但他从来也不洗,这套衣服见证了他在派出所的工作。
除了写标语外,父亲还撰写公安工作新闻稿件向报社投稿。他用圆珠笔在方格子稿纸上工工整整写出,写完后再一份一份装进信封,骑车一趟一趟往报社跑。他每天都会仔细翻阅当天报纸,看到稿件刊登,便小心翼翼把报头、正文剪裁下来,一块一块地粘在他的收集本上。年少的徐夏,父亲的办公桌成为了第二课堂,与父亲一起设计标语、展板,帮父亲收集已发稿件,耳濡目染之下,一颗小小的对公安工作热爱的“种子”也已埋下。
2009年,徐夏顺利加入公安队伍,第一份工作就是交警部门的宣传岗位。在向父亲取经后,她逐渐适应本职工作,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为了能以最快速度发表稿件,她将线索报送的任务分配到每一位执勤交警身上,一旦发现有新闻价值的线索信息,执勤交警在现场拍照、录像后,通过手机发送给她,然后她再加以编辑第一时间通过邮箱发送给各大报纸、网站。后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更是通过它打造出更加便捷的投稿渠道,不管她身处何处,不管白天黑夜,都能保证稿件的有效性、及时性。
公安工作有苦有乐,每当徐夏多方收集素材写出战友们立体而丰满的先进人物事迹时,父亲总是成为第一位读者,把印成铅字的稿子一遍又一遍阅读。父亲说:“人民警察的牺牲和奉献超乎老百姓的想象,公安工作的每一件事,都应该宣传出去!”
2018年,徐夏来到淮河路派出所担任教导员,面临两大工作:一是完成惠警工程“五有保障”向“五优保障”全面升级;另一个是占地9亩、办公面积2952平米,投资1800余万元的派出所业务大楼新址启动建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提升伙食品质入手;增设早餐,亲自编写了一周菜谱;添置了豆浆机、微波炉、消毒碗柜,徐夏努力让每一位民警、辅警吃好、休息好,更好地守护一方平安。同时,在新业务大楼建设过程中,徐夏还额外增设了“儿童房”,在房内设置了儿童书籍、写字桌。
谈到为什么会有这个设计时,徐夏对记者“忆苦思甜”:父亲担任联防队员的13年,由于常常加班无法按时回家,母亲有事时,派出所就成了第二个家。搬个凳子搭个临时书桌,靠在凳子上睡觉……这样的经历让她历历在目。现如今,暖警爱警的政策惠及了所有公安基层一线所队,改变了公安民警的工作生活模式,也改变了公安子女的童年回忆。
现如今装修一新的“儿童房”,惠及普通民辅警。由于民辅警家庭大多是双职工,加上民警需要加班、办案等工作,往往很难顾及孩子,有了“儿童房”后,孩子们放学后有了新去处。公安子女来此写作业,阅读,不仅解决了孩子们的安全问题,也解决了战友们的后顾之忧。
父亲来到派出所参观时,高兴地说:“派出所的管理,就要这样人性化,不仅温暖了自己,更温暖了战友。”
现如今,徐夏正呀呀学语的儿子已经能清楚地说出“妈妈是警察”。他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来派出所看妈妈。他会用那稚嫩的声音说:派出所,“ 我喜欢!”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今年以来,潘集区在着力推进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的同时,多措并举...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