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草、喂牛,放牛、养牛……这是61岁的聂道军每天的活计,自从砸烂酒瓶、告别牌桌,他越来越享受到脱贫的乐趣,眼睛里闪烁的是致富的渴望……
曾经是村里有名的“懒汉”,人见人嫌;如今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人见人夸!在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古沟村,贫困“懒汉”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背后的故事既耐人寻味,也让人深思。
勉强活着,心里的苦无人知
在乡亲们的眼中,聂道军是一个标准的懒汉,正月过年、二月赌钱、三月看戏、四月种田……
10年前患上脑溢血,聂道军的右腿一直不利索。2014年,他被列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4亩半的地要找人种,每年的收成都养活不了自己!”
聂道军喜欢喝酒,平均一天一斤多,有时一顿一斤多,满屋子堆的都是酒瓶子。喝多了,有时随便找个地方躺下就睡,有时沿着村里的小路歪歪斜斜,晃晃悠悠……聂道军喜欢打牌,没事就凑到牌桌上打两把,输了就在头上顶个鞋底……
吸烟、喝酒、打牌成为聂道军一成不变的生活,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
“那时,就是啥都不想干,也干不了,穷就穷吧,活一天是一天……”聂道军沉默了许久,来了句:“村里人都笑话我,可谁知道我心里的苦哇……”
找准症结,用心方能解心结
自从市人民检察院的扶贫工作队来到村里,聂道军颓废的身影引起了扶贫专干岳青的关注,隔三岔五地就去看看。
“哪个愿当懒汉,哪个愿被笑话……”一次次的上门,一次次的沟通,沉默的聂道军打开了话茬……
父亲30年前去世,母亲10年前去世,聂道军带着弟弟相依为命。弟弟的精神有问题,时常发病,为了照顾“老兄弟”,他没有结婚,也干过一些事情,可都失败了。平时靠着4亩多薄田,“吃着”低保勉强度日……心里烦闷时就借酒消愁,可借酒消愁愁更愁,别说生活质量,完全就没有希望……
看着无助的聂道军,岳青心里沉甸甸的:“这样下去,人就废了……”一次次的聊天,一次次的鼓励,一次次询问需求,聂道军的眼睛有了一些神采。
针对这贫困弟兄俩的病情,扶贫工作队将“351”、“180”的政策送到聂道军的家里,看病方便了,就医不贵了,聂道军冰冷的心开始融化,他的眼睛亮了!
感受关爱,从懒汉到致富能手
“这户贫困户主要是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又缺少关爱,我们要多帮帮他……”因工作调整,程涛从岳青手中接过了扶贫的接力棒。
宣传政策、宣传措施、争取项目资金,程涛没少往聂道军的家里去。工作队和古沟村共同努力,帮着聂道军参与企业发展获得固定收益,将粮食送往米厂、面粉厂,一年增加收入1200元。
“老聂啊,不能光喝酒、吸烟、打牌,搞点事情做,挣点钱啊……喝坏了身体,如何照顾你的弟弟?”“我这个样子,能咋办?能干啥?”“大家一起来帮你,一定可以好起来!”2017年中秋节前,聂道军没有喝酒,经过程涛的一番长谈,他抡起剩下一半的酒瓶,摔在自家门前,“戒酒,干!”
程涛帮着联系了肉牛养殖,争取产业到户项目,一头补贴4000元。2018年初,聂道军买了一头母牛,每天割草、放牛、养牛,忙得不亦乐乎,每天精心照料。年底,母牛生了一头小牛,一年增收了1.6万元。
如今,乡亲们不经意间发现,走在村里头的聂道军,腰杆挺得直直的,说话也有了底气,牌场上再也看不见他的影子……
“我现在可忙了,没有时间再晕了,哪有时间再打牌!”尝到了甜头,聂道军的想法也活了,他采纳了程涛的建议,参加扶贫工作队的微扶贫项目,在留下种牛循环发展的同时,养鸡、养鹅,拓宽收入渠道。今年的危房改造项目中,他也准备凑笔钱,盖起二层小洋楼……
新闻推荐
本报讯田家庵区以“党建+”为统领,选取21个试点社区开展“红色物业”工作,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红色物业”,努力把物业服务企...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