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舒韵)提起小儿肠闭锁,这是新生儿常见的肠梗阻疾病,发生率大约3000个婴儿之中会有1例,如果不及时就医处理,一周内便会导致死亡。以往,肠闭锁患儿的救治成功几率非常的低,省内也仅有少数的几家省级儿外科能做此类手术。就在前不久,市妇幼保健院通过多科室合作成功救治了一个出生仅三天便患有肠闭锁的患儿。
11月8日凌晨,一个刚出生的新生儿伴随着一阵啼哭降临人间,原本这是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刻,可是,孩子从出生就开始呕吐,不解大便,而且腹胀明显。患儿被立即转至新生儿科,通过消化道造影,考虑患儿是肠闭锁。为了能够及时挽救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该院儿外科、麻醉科、新生儿科联合会诊,决定紧急给患儿实施急诊手术。11日晚上10时许,患儿被推进手术室。“经手术探查发现,患儿的小肠仅有0.9米,而且还要切除闭锁扩张的肠管长度为0.2米,切除后仅仅只有0.7米左右,而正常新生儿小肠长度约为2.5米左右,最难的是远端小肠离大肠交界处回盲部仅仅只有1厘米长,如果切除此段1厘米肠管,患儿即使手术成功,但今后也会因为严重短肠综合征很难存活,如果直接吻合,成功的几率非常小,一旦出现并发症可能危及孩子的生命。”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主刀医生儿外科副主任黄杰当机立断,决定给孩子实施“肠切除+肠吻合+丁字型小肠造瘘术”。一想到当时做手术的情形,主刀医生儿外科副主任黄杰还记忆犹新,“截取不难,难的是缝合,打个比方说,就是要把笔芯一般粗细的小肠缝合到成人男性拇指粗细的扩张小肠上,吻合后还要造瘘,这要求精准度非常的高,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甚至威胁患儿生命。”刚打开患儿腹腔,其腹腔内黏连严重,增加了手术难度,加上年龄小,器官发育不成熟,都会给手术的过程带来不稳定因素。好在医院各个科室通力协作,经过4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完成了手术。术后患儿即被转入新生儿ICU进行观察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又转回了儿外科普通病房。据黄杰介绍,手术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患儿还是因为肠管过短出现了短肠综合征,导致其消化和营养不良,予以肠内肠外营养调整,改善喂养习惯,患儿症状出现缓解,通过近一个月的精心治疗,患儿已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在谈及使用的新技术时,黄杰表示,今年上半年自己受医院委派到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学习当前全国领先的小儿外科先进技术,没想到回来不久就挽救了一个小生命,感到很欣慰。新技术在淮南市的运用能够挽救更多患儿,降低总体费用,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另据了解,淮南市妇幼保健院儿外科近年来技术不断提升,科室医务人员经常向省内专家和北京、上海专家学习交流,技术已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可以娴熟开展微创技术,治疗新生儿外科、小儿泌尿外科、小儿普外科的各种疾病。
出生仅三天“鬼门关”前走一遭妙手施医术 “白衣天使”除疾患
新闻推荐
12月20日上午,记者在二通道和夏郢孜西路交叉口的唐家山小游园采访时看到,几位老人正在游园草坪边聚精会神打着太极拳,一位大...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