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这场疫情,我们绝不敢设想5万人同时在线收看网络视频直播授课这事。1月31日,经过3天迅速、有序、有力地紧张筹备,淮南空中课堂如期直播。促成这件事的推手有很多,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他们一定是有情怀、有担当的教育人。而把这件事变成现实的关键人物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专门介绍的市教体局电教馆馆长王智。
为了确保淮南市初三、高三学生准时开学,最大限度缓解学生、家长的焦虑,市教体局审时度势,精心谋划,果断推出了学生居家在线学习、教师在线辅导的“双在线”“空中课堂”,对全市近5万名初三、高三学生进行网络视频直播授课,实现“离校不离教 离校不停学”目标。开设如此规模的空中课堂,在淮南甚至安徽均尚属首次。一无实践经验,二无专业技术设备,三要强大的宽带资源支撑,四要有专业的网络平台和专业网络设备,要将此事落地可谓困难重重。市教体局电教馆理所当然承担起直播技术保障这项重任,然而,从动议到正式开播仅有3天准备时间,这几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上直播课?录播课不成吗?录播课当然可以,技术上更易实现且淮南有多次组织实施的经验,但录播课缺乏互动性,学生学习效果相对一般。而直播课能够使学生感到更贴近于在校、在课堂中学习,教师能与学生充分地互动,学生们感觉就像老师在自己的身边,便于对学生作息时间的管理,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业。但直播课实现起来技术难度太大,几万人同时在线会有各种不稳定因素影响直播效果,淮南市乃至全省教育部门从未开展过网络直播授课,也没有任何经验借鉴。
一边是十拿九稳的录播,一边是一片未知的直播,如何选择?而且时间太紧张,技术难度太大!面对市教体局党委的决策与信任,面对广大学生家长的焦虑与期盼,王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淮南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军人,他深感任务艰巨,压力巨大,同时也感到使命光荣,责无旁贷。
此刻,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选择直播。他向市教体局党委立下战书:全力以赴,即使48小时不睡觉,也要实现网络直播课程按时开课,尽最大努力保证直播质量!
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堆棘手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直播平台?什么平台能够同时容纳几万人同时在线学习,需要多大网络带宽及资源?直播环境怎么搭建,设施设备从哪里引进?怎样让老师们快速掌握直播平台使用技能?数万师生如何登录,如何进行师生互动,会承担什么网络安全风险?
这些问题都要在2天内解决,且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他将这些问题反复在脑海中思索,凭借往日的专业积累和工作经验,初步形成了几套方案。从那一刻起,王智便忘记了白天和黑夜,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不敢耽误每一分钟每一秒,不停地与电信部门、多个网络技术企业、相关学校进行电话沟通、协调,经过一夜的不眠不休,工作机制初步建立。第二天,直播方案形成后,他又迅速召开视频会议,组建技术保障、教师培训、后勤服务等工作团队,每个团队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仅用两天时间,王智所在的电教馆团队就完成了服务平台搭建、5万名学生账号生成、授课教师平台操作培训等工作。
开播第一天,平台数据显示同时在线学生数高达3.5万人,网络传输声音清晰、教师和板书画面清楚流畅。现场观看者无不纷纷点赞,称这是件了不起的事,创造了“淮南奇迹”“安徽奇迹”。随后,外地市兄弟单位纷纷打来电话请教网络直播授课“淮南经验”。
直播中出现卡顿很平常,淮南空中课堂首日直播的上午也曾一度出现卡顿现象。为了呈现清晰流畅的直播授课效果,王智立即协调各工作组排查原因,启动应急方案,后台远程监控并开足电信80台服务器,这个带宽已经超过其它地市容量的10倍以上,在开通了应急服务器后,网络终于稳若磐石,直播得以顺利进行。接下来的每个直播日,他总是早上7时30分准时到每个直播间内查看开播前的准备工作,直播设备是否正常,教室的卫生消毒、通风情况。每天早出晚归,耐心为授课教师讲解直播技术事项,为教师们加油鼓劲。直播时,他寸步不离,时刻监控直播间的授课情况。每天所有直播课程结束,他都要查看当天的网络流量监控数据、教学效果反馈,再针对当天出现的问题与技术人员沟通、总结经验、改进方式方法,及时调整工作方向,优化技术策略,以保障第二天的直播顺利进行。直到夜幕降临,王智才拖着疲惫的身影离开直播间。
就这样每天往复,王智带领团队全力做好空中课堂各项技术保障工作。他以自己的方式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抗击疫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守土有责,逢战必上的信念。
新闻推荐
本报讯2月25日上午,淮南市政协主席蔡宜骅赴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指导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市政协秘书长颜冬松...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