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彭 玲 版式/彭 玲
美编/李 晨 校对/朱建平
12
·心语
还得加油
□卞世鹏
守住底线
□吴永泉
我叫卞世鹏,万万没想到,我已经干了三年多记者,这已经是我第四篇记者心语了。万万没想到,这一年过得真快,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完就立刻要翻篇了。在这一年中,我勉勉强强拍摄了几张自己比较满意的照片,一想到这里还有点儿小激动哈。
希望来年有新的起点,小伙子还得加油!加油!97号无铅的。
记者节到了。节日年年过,新闻天天写。想给自己一个节日寄语:守住底线,做好新闻。
底线是重大新闻须到场。今年6月30日黄山特大洪灾,我第一时间冒暴雨赶往徽州区,山路冲毁,步行近10公里进山,后跑步下山赶稿。村民们说,以为记者很风光,谁知这么苦。
底线是客观。尤其是监督报道,不能只听一方说法,兼听则明。客观、中立、有建设性,是守住舆论监督的底线。
底线是荣誉。舆论监督遇到说情的常有,但须尊重新闻事实,不能昧良心说假话。记者不仅是职业,更是一份荣誉,必须守住。
笑得灿烂
□王翠
拍摄到老
□项春雷
拿起笔,一时半会不知写什么,只是陷入了一些回忆。进报社第一年的记者节,全体同事拍集体照。不知怎的,我就站在了最前排,虽然不是独照,但看着镜头,我还有些不好意思,想来这就是我的媒体“首秀”了。照片登出来后,脸大且肥。亲戚们说不出哪里好看,干脆夸奖:不错,笑得灿烂。
其实,那一年,我还很“懵懂”,还没完全明白什么是记者,什么是记者的生活。再后来,一路走到今天,酸甜苦辣都已品尝了数遍。在采写过程中,我雀跃过、委屈过、纠结过……但不管是哪种滋味,心中都怀有感谢,都在我生命中抹下浓重一笔。
不管过程如何,我希望很多年以后再看记者生涯,我会跟最初一样,笑得灿烂。只是笑容中,带着些了然。
照相十多年,再回首,脑海中留下的,还是初涉光影的美好记忆。
不过,从兴趣到职业,可能多少就有些变了。如今,很多时候,我的脑海中闪现的,往往一边是“扫街” 一边是专题 ;一边是边角料,一边是大块头;一边是现实,一边是理想,现实多少有点残酷,理想开始变得遥远。职业的十字路口,是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多少拍摄在重复,多少道路在重走,可青春,却不曾停留。
但愿,扫街的步伐不会停止,但愿,拍摄的热情不会熄灭,但愿,心中依然有梦想。但愿,活到老,能拍到老。
本报记者卞世鹏在水中采访跳水小运动员。
吃闭门羹
□王振宇
一转眼,记者节就要到了,作为一名新安晚报记者,这一年最大的感觉是什么?我认为,现在,不是脸难看,而是门难进,而且感觉这样的门是越来越多。
今年采访中,为了核定教育、公安、法院等一些事情,经常吃到闭门羹。不明白是因为事件敏感,还是被采访者工作有失误,不想面对。所以经常是先被门卫拦下,电话联系后仍拒绝记者进门。
希望采访时门难进的部门越来越少!不过,无论如何,我将一直走在求证的路上。
新闻大侠
□魏鑫鑫
小时候,武侠小说看多了,总幻想自己长大能当个大侠,惩奸除恶,仗剑走天涯。在课堂上,语文老师讲鲁迅先生是“拿笔杆子战斗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更让我对鲁迅先生肃然起敬。长大后,觉得记者就是这样的“侠客”,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做记者,并有幸进入新安晚报工作至今。
几年来的记者工作,我才深深地明白了“记者”这两个字的深沉含义,褪去了大侠行走江湖的逍遥自在,它承载更多的是责任、良知和坚强。而每一则新闻,都要尽最大可能准确传达每句话,新闻老前辈邵飘萍曾说:“新闻的灵魂应冷静活跃于理智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我想我们就是这样,踏实采访好每个新闻事件,真诚地与采访对象多一些交流,对新闻事件多一些思考和延伸,对新闻故事和人间真情多一份感动。
有时翻看自己写过的文章,体味采访中的苦与乐,也会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涌上心头。
无球跑动
□蒋六乔
欲跳刀尖之舞,却无创新功力。来新安七年,新闻采写工作的“七年之痒”初现,时常感到每天在认真地重复着简单的事。
苦闷之时,喜欢静下来看看足球。足球场上,双方队员22名,足球只有1个,注定要有21名队员脚下无球,但球场上绝不会出现只有那脚下有球的队员在跑动的情况,大家都在跑。将“无球跑动”贴在电脑桌前,提醒自己要像一名足球运动员。
本报记者王翠采访瓷娃娃街头求拥抱。
寻找新鲜
□曹庆
这是我第四次写记者心语,节日是年复一年,记者的工作是日复一日。早晨拿到报纸,看到一篇自己有些许成就感的稿件,那种开心持续的时间最长不超过一上午,然后又要为下一次短暂的开心努力。
这份工作最重要的也许就是保持新鲜感。写新闻和看新闻者的口味都越来越高,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于是,我要在某一个被很多人挖过的地方再挖几锄头,或者深入到渺无人迹的深山老林寻找不为人知的故事。
爱的力量
□张安浩
今年4月,为能照顾身体虚弱的妈妈,淮南师范学院学生沈海把妈妈接到淮南,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妈妈。秋季开学后,沈海又从金寨老家,将瘫痪在床的爸爸接到淮南照顾。
我采访了沈海,把他的故事写到报纸上。许多人被他的孝心感动,前来送医送药捐款捐物。是爱的力量,让众多热心人向他们献爱心,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这个社会并不冷漠,反而充满着爱。生活中,我们希望能处处见到爱。
荣·誉·出·品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本报记者魏鑫鑫在宜昌三峡大坝采访。
新闻推荐
【重大背景】中国50处世界文化遗产首次集体登上纪念币,永久保存这笔无价的文化遗产!我国自1986年开始发行世界遗产题材硬币、纪念币,20多年来,国家...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