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新丰老街(资料图)图文无关□ 王士哲
“好个险!王文苑,拔了旗杆倒了匾!”在黄山区的新丰新华地区,流行着这样一句民谣,意思是人们用王文苑险遇杀身之祸来庆幸遇到极其危险之事而又化险为夷。王文苑在牵涉一桩惊动了道光皇帝的大案后,深感清代官场的险诈,急流勇退而自保。
王文苑,何许人也?王文苑,字墨林,新丰下观人,出生于乾隆年间,自幼聪颖好学,才智过人,熟读史书,精通文学医学水利。嘉庆初年中进士,官至广东省雷州知府,在任期间,勤于政务,爱民如子。
广东雷州府,自古号称“天南重地,海北名邦”,古雷州府主要辖遂溪县、海康县(今雷州市)和徐闻县,以及湛江的赤坎、霞山、麻章、坡头等地。雷州自古出贤官,有清初被康熙帝誉为“清廉中之卓绝者”的陈瑸,与邱浚、海瑞并称岭南三大清官;有为政清廉、有政声著作的陈昌齐,还有被贬谪雷州或贬琼过雷、被雷州人民誉为“十贤”的名宦寇准、苏轼、苏辙、秦观、李纲、赵鼎、李邕、王岩叟、胡铨、任伯雨等贤人,都是非常廉政的典范和教材。王文苑常激励自己,在雷州要像苏轼、海瑞那样做一个清官好官,在雷州要有一番作为。
雷州府在雷州半岛,三面环海,飓风时作,咸潮涨溢,如果没有有效的捍海海堤,台风极易对半岛造成巨大危害。明代雷州官员高维岳《浚河记》中说:“夫善治雷者未有不重水利者也……不渠之疏之储之浚之,未有得利者也,不堤之捍之排之障之,未有免害者也,不时渠之时堤之、不兼渠之兼堤之,未有有利无害者也。”说明了雷州的河渠和海堤建设的重要。上任伊始,王文苑和历任一样,非常注重水利事业的发展,对水利重要性的认识比前代更加深刻,雷州向来以农为本,而缺水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史料记载,王文苑上任之前的雷州府所辖的海康、遂溪两县沿海的海康南北大堤及遂溪大堤,北长9754丈,高1丈4,阔8尺,南堤长8724丈,遂溪大堤长4520丈,高1丈3,阔一丈左右,历年来遭飓风连作,崩坏海堤数十丈,堤基崩陷,两岸万顷良田俱遭破坏。王文苑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在海康遂溪两县原海堤的基础上沿海修筑成两道全长两万一千余丈的大堤,同时在半岛内修建了特侣塘、张赎塘、西湖、何公渠、戴公渠等大型水塘水渠水利设施,构成了一系列纵横交错的水利网络,堤以御海潮于外,塘以蓄水以内,渠以排灌其间。同时,积极鼓励倡导民间兴修芝林南塘、芝林北塘、赤泥堰、那奇桥闸、徒兵塘等水利工程,在防洪排灌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使雷州府在百年的时间里得以免受飓风卤潮之灾,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任期间,王文苑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雷阳书院,前明郡守朱公敬衡始建于崇祯九年,基在城外怀苏亭北,兵燹之余,已为灰烬。”王文苑于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开始大规模重建修葺这座古海康教育机构。他在《府书院记》(即《雷阳书院记》)中说:“历以郡名颜其额曰雷阳,尝考夫东方之气主雷,故《易》曰‘震\’。为雷阳者,向明之象,所谓太白东方,乘明而出是阳也。宜其瑰奇磊落之士,生于其间;发为文章,昌明博大,蒸蒸然士气日上, 炽昌。”这段话不仅说明雷阳作为郡名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有着雷文化的地方特色,同时也说明它包容着中华文化深厚内涵,即《易》文化,有着东方阳明之象和人文昌明博大之意,很有涵概力。“雷阳”二字则含有阳刚有为、追求光明之意。
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雷州知府王文苑亲自撰《府书院记》(其石碑至今保存完好),认为雷阳书院“僻处海澨”而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在于“先经义而后时文,先行谊而后进取,以听讲副主讲之心。由是敬业,由是乐群。虽僻处海,而欲致文物声名之盛,无难耳”。同时,他又自己掏钱购买《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等经史书籍存雷阳、济元、遂良诸书院,并资助膏火(灯油)费用。正是由于王文苑的重视和经费的大力投入,雷阳书院在清光绪年间跻身广东六大书院之一,成为古代湛江地区传播先进文化和进步思想的中心。
新闻推荐
□ 记者 钟伟“先生你好,能麻烦你请我吃点东西吗?”3月16日晚8时许,中心城区黄山中路徽商银行附近,正走过斑马线的市民林先生被一妙龄女子叫住搭话。这一幕,正好被路过的记者看见...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