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玲琳
5月7日下午,记者在徽州区呈坎镇杨村村看见,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大道直通枝繁叶茂的村苗木基地,在基地干活的村民们边干活边开心地议论着村里1年多来,因为自己做主、自己建设乡村各项基础设施带来的巨大变化。
69岁的村民曹金友对记者说,现在村里这条通往苗圃基地的路,就是应全体村民要求,为方便全村1200多人的生产生活而建的。据了解,村民口中的这条道路为村苗木基地道路硬化工程,是黄山市开展的移民后期扶持项目之一。
该村负责该项目管理的组长胡润四介绍,为了确保这条道路成为老百姓满意的工程,村里成立了道路硬化管理组、施工组,还从村里选出多名村民代表、党员和干部,专门成立一个监督组,加强项目监督。
“我是四村的村民,同时也是这个项目的施工人员,在浇这条路的时候,那可是严格按照水泥配比要求进行的,这条320米长、3.5米宽的路用了多少水泥?有多少村民参与施工?工程质量怎么样?监督组的村民可都看得明明白白呢!”曹金友说。
(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作为基层乡村,我们一直想解决村里生产生活方面的难题,但之前苦于没有资金,一些项目迟迟没法动工。”杨村村委会主任陈亮说,现在市发改委和水利局在该村实施了水库移民后扶项目,村民在建设中可以自选、自建、自管、自用,这种方式既能满足村民发展的需求,又能保证工程的质量,村民很满意。
“我们水利局在水库移民后扶项目上,坚决按照百姓想建什么、我们就建什么的原则实施,确保项目建成后真正为民所用。”徽州区水利局负责人李德胜说。
新闻推荐
□ 记者 姚大盛晨刊讯 “本以为钱包丢了也就丢了,真没想到还能再找回来。”5月9日,来黄山市出差的南京市民尹先生喜出望外,内装2000多元现金、银行卡、身份证等重要证件的...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