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勤勤
1937年出生于下寺芦塘,成长在国乱当头、硝烟四起的年代;自幼家境贫寒,曾受过一年私塾教育;完小毕业后考取广中,可身为烈士子女,同时为家中老四,为了让兄长们心无顾虑地参加工作,读书半年只得回家务农;1955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扎根农村基层;近三十年来,曾担任新杭公社党委书记,流洞区委书记,县广播电视局长,县太极洞开发领导组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他就是行笔有力流畅,用墨浓、淡、枯、湿恰到好处,作品恢宏大气、自成一体的书法爱好者张金钊。
铁画银钩 厚积薄发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他性格正直,总是随和地表示:“年龄相仿的可以叫我老张,小一辈叫声张老就行。"而这份淡泊情怀,想来与他一生钟爱书法脱不了干系。
一生与书法结成笔墨情缘的张老自幼便醉心于此,埋首基层工作时也从未间断练习,而岁月也没有辜负日积月累的勤修苦练。书法技艺渐长,打下了良好的书写功底,便是时光对他无声的馈赠。
1998年4月退休后,张老有了更多时间来潜心研究他喜爱的书法,笔墨纸砚并非他晚年生活的全部,但无疑成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他担任县老年书画联谊会会长、市老年书画联谊会常务理事,且为中国老年书法研究院院士、黄山书画院院士、省老年书画联谊会会员……他积极加入各级书画协会,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友,互相切磋、共同交流,他的书法作品更是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县级展览,在2005年还有6幅作品经推荐,由日本友人收藏。
私塾对张老影响颇深,那时书法作为一门课程,每天都得上交描红作业,他告诉记者:“哪个字写错了,或者写得不好,都是要打板子的。那个时候没有钢笔、圆珠笔,连铅笔都很少,所以毛笔用得多,一定程度上也为日后研习书法打下了基础。"私塾里的张老师与姜老师都是书法爱好者,在他们的谆谆教导之下,埋在张老心中的那颗叫做书法的种子渐渐萌芽,一天天变得蓬勃而茁壮。“1985年开发太极洞时,我在书法方面还得到了雷天庆与黄万震两位书法高手的指点与帮助。"说到这里,张老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陪伴张老三十多年的字帖
张老正在送画进校园
张老的作品
张老家里常年备有充足的宣纸
张老正在讲解自己的书法作品
心系传承 泼墨挥毫
“前段时间看到国内一位我很欣赏的书法大家说,没有中国书法,就没有中国的历史,深以为然。"张老一直认为,书法可以用来记录,也可以抒性灵,展大志,是以无论科技怎么进步,时代怎么发展,书法这门艺术,决计不能丢,亦不能潦草以待之:“后代不能忘本,其实学习书法是对精神文化的传承,也是不容推脱的责任。不过培养小孩子对书法的兴趣不能强求,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是书法,为什么要学习书法,要让他们养成自觉自愿的习惯。从大的方面来讲,整个社会都得对青少年一代的书法学习重视起来,加强传承,其实即便是重新作为一门课程去开展,也不为过。"坚持练习书法几十年,工作很忙的时候也没有些许懈怠,只是身处那个时代的大环境,一不小心就会被扣上“不务正业"的帽子。回忆起往事,张老只是笑笑说:“整个社会并不是太提倡的时候,白天不敢写,只有晚上才能偷偷练一练。"好在这一片翰墨情深,一生都不曾真正搁浅。
深谙“不临帖,难入门"的他,多年以书圣王羲之的帖为主,辅以米芾、黄庭坚、董其昌等古代名家之帖,长期坚持,日日临帖不下于120字,每年练字所用毛边纸逾20甚至30刀,每刀为百张。张老的书法作品以行书为主,行草结合,并将各家书法技艺融会贯通,以期为亲朋好友或慕名而来者书写时能做到胸有成竹,不惮下笔。
张老表示:“书法对人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思想意识方面,可以敦促人修身养性。"不贪财、不求名,这六个字可谓他的人生写照,而这恰恰是得益于他对书法的痴爱。
如今已近耄耋的张金钊说起自己的感悟,倒愿一言以蔽之:人生虽短,书法情长。
新闻推荐
8月9日、10日,桃州镇和平村迎来黄山市徽胜黄梅戏剧团。两日下午、晚上,虽受台风影响,但是无法掩盖村民看戏的热情。剧团撑起充气帐篷,里面坐满带着自家椅子板凳的村民。《仁义状元》《梁赵姻缘》《姐...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