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钟 伟 樊成柱 文/摄
什么是“三伏”?
大家都知道,三伏天就是一个字——“热”。那么,什么是“三伏”?这或许不是尽人皆知。7月14日,记者就此咨询了市气象部门。
气象学上是这么定义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一般情况下,初伏为10天,中伏10~20天、末伏一般出现在立秋后,也是10天。
7月13日入伏,当天黄山市最高气温35℃,市气象局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提示未来三天最高气温将达到35℃以上,提醒市民防暑降温。7月14日,高温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暑热进一步加强。
气象部门介绍,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了“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大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三伏”。
据了解,由于特殊的区域位置和山区气候条件,黄山市在三伏期间的早晚温差比较大,湿度也高于北方。
医家主张“三伏”养生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在这种环境中,由于休息时间减少、易出汗,极易造成人体内部各种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整个人的身体状况处于相对“低迷”状态。所以,我们主张在三伏天要特别注重锻炼和养生,同时做到早睡早起,每天至少睡足8小时,并做到适量午睡。532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周建荣告诉记者,大家听惯了冬病夏治,也知道三伏天要养生,但往往很少人能做到科学合理,常常出现一些诸如过度畅饮啤酒、贪懒嗜睡、过度运动和运动时间不宜等不合理现象。
日常生活中,上班一族在夏季往往会增加锻炼,同时饮食上会有所节制,以期达到减肥健身的目的。但是,光有锻炼肯定是不够的,还要做到在饮水和饮食方面调理。三伏天,市民往往睡得更晚,很多年轻人喜欢熬夜、吃宵夜、喝啤酒,这些都是不科学的。三伏天饮食调养应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喝啤酒可以,但不能过度过量,一般来说喝一至两瓶就足够了。此外,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则损伤胃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一位老中医告诉记者,中医主张我们一年当中每个季节都要根据季节特性对身体进行调理和有机物质的补充。由此可见,三伏天是需要养生的。该中医说,正是由于特殊的区域位置和山区气候条件,因此皖南山区和与我们临近的江西一代喜食辛辣。
“三伏”补水 牢基固本
水是生命之源。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在夏季,我们常常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尤其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记者走访黄山市一些医院发现,气温升高,热感冒和中暑患者逐渐增多。尤其一些中暑患者,表现出口干舌燥、四肢乏力、头晕目眩的症状。这里就告诉我们,夏季首要补水,便可“牢基固本”。
周建荣告诉记者,对于广大室外施工人员来说,喝水不仅可以解暑,还可以促进肌肉水合作用,这样在夏季从事体力劳动时会更轻松些。科学研究表明,我们每天需摄入至少2000ml的水。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喝过滤后的自来水或凉白开(凉白开最好接近人的体温)。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现在一些有车一族在车内放置矿泉水饮用,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在高温天气时,随着矿泉水瓶和瓶中水的温度升高,塑料瓶中的有毒物质会很容易进入水里面,久而久之会对身体造成意料之外的伤害。”周建荣告诉记者:随着生活条件改善,饮食更加营养,一些管理人员和办公室白领由于长期坐班缺乏锻炼,往往容易“发福”,所以很多人选择在夏天锻炼减肥。这里要提醒,我们在三伏天时饭前或饭中可以多喝水,这能增加你的饱腹感从而减少食物摄入。最终也有助于达到减肥的目的。
多酸多甘 补气去火
“天气一热,人容易食欲不振,但一提到晚上吃夜宵,一些年轻人就来劲了,在我们接收的患者中,就有许多市民是因为吃夜宵、喝扎啤吃出了问题。”首康医院一位医生告诉记者,在屯溪的市面上,就有很多夜宵摊点,有些还摆在马路边。诸如螺丝、龙虾是大家下酒碰杯的最爱。针对这一现象,该医生提醒,市民朋友一定要切记,夏天喝啤酒不宜过量,喝冰镇啤酒不宜过冷,如果再配以龙虾、田螺和一些不易洗净的凉菜,伤肝伤胃不说,还容易闹肚子。这种花钱买罪受的事情可不能干。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医生表示,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吃冷饮,喝水偏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例如菠萝和西瓜,清凉解渴,是夏季最受热捧的水果。还有上述的饺子、面和鸡蛋,在三伏天都是不错的食物。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据一位老中医介绍,夏季吃苦益身,首选祛火的食物,如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此外,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加强锻炼 身体倍棒
常言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句话就是告诉大家,不管是在冬天最冷的时候,还是在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体。
为什么要夏练三伏?研究表明,人体在炎热的高温中,身体会产生一种叫做应急蛋白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能够抵抗暑期高温对人体伤害。
昱城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皮肤科专家章玉华建议:夏要练三伏,但也要尽量避开高温时段,一来防止晒出皮肤疾病,二来预防中暑,特别是年老体衰者,或长时间生存于适宜温度环境的人和孩子,其适应能力较低,所以伏天中还是避暑更加适宜。当然,这类人群也不能躲在有空调的家里不出门,因为那样会使身体的适应能力更加下降。
露天作业的工人要避开高温阶段施工,体育锻炼也要避开高温阶段防止中暑。特别是中午至下午4点,这段时间内站在室外都喊吃不消,更不用说体育锻炼了。一位热爱运动的市民赵女士告诉记者,三伏天锻炼,应进行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游泳、打羽毛球、慢跑、快走等,既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可避免出现中暑症状。黄山市健身气功协会主席杨世强说:对于广大中老年人,可选择的运动以散步、轻体操、太极拳等为宜。尤其是太极拳,目前已经成为国家明文鼓励的中医养生项目,而在黄山市及各区县,也有太极拳协会,适合广大中老年参与。需要注意的是,中老年人外出活动不宜过早,需要等到太阳出来之后,因为暑热伤身,空气中还可能带有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污浊气体。晚上锻炼,最好选择在太阳下山之后,7点至8点这个时间段,建议9点之前结束锻炼。如果恰逢连日的“桑拿天”,最好暂停运动,以免诱发疾病。
科学运动 牢记四条
运动不宜过度。“三伏天把汗出透”,听起来痛快淋漓。医疗专家却提醒,炎热的伏天要想锻炼身体,一定要控制好强度,以免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身体产生热量过多,在短时间内无法释放,加之出汗过多、气随液脱,进而出现乏力、头晕等不适症状。记得2014年,本刊一位记者就在剧烈运动后出现了中暑晕厥和呕吐现象。因此,运动因把握好度,不可过量。
运动前要热身。很多人以为夏季身体较为活跃,不存在“肌肉僵硬”的问题,而忽略了运动前热身的重要性。但记者告诉你,这是错的,在中心城区桃花源的泳池旁,记者就曾亲眼见到市民在毫无热心的基础上跳进泳池游泳,结果就出现了抽筋的情况,幸好水浅,不然真不知会发生什么。所以,运动前适当热身也很有必要哦。
运动时要补水。记得在部队时,喜欢打篮球,多在傍晚。有一天和战友连战几场,结果一名战友在运动中突然感到不适。事后,医生对我们说:夏天进行篮球等剧烈运动,一定要备一瓶水,也可以选择运动饮料。因为在运动中,随着汗液排出,水分流失,人就会出现“缺水”,继续恶化,就有可能出现类似中暑脱水的症状。所以,运动时要补水,但不要喝得过快过猛,以免引发其他问题,同时,尽量不要喝太冰的水。
运动之后莫贪凉。“最近有不少市民是在运动后患病来求医的,都是贪凉惹的祸”。昱城卫生服务中心一位门诊医生告诉记者,最近接诊了不少运动贪凉后患感冒和拉肚子的市民,在此提醒锻炼后一定要做到“二不”,才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首先,不能立即喝冷饮,因为它会对胃肠产生强烈的刺激,造成胃痛、消化不良等后果;其次,不宜立即洗冷水澡,也不能立即进入空调房。因为锻炼会使毛孔扩张,皮肤突然受冷会让毛孔关闭,体内热量无法散发而导致感冒、发烧。“不仅运动后不能,在平时感觉热、出了一身大汗之后也不能马上就喝冷饮、吹风扇、吹空调,要让身体冷下来,先适应适应”。该医生说。
总之,每个人要根据不同年龄和体质,合理安排好工作和生活。但是,三伏天要注意避暑、重养生、坚持运动、多喝水、保持科学的饮食和作息规律,这些都是大家所公认的。
新闻推荐
小记者又增信息交流渠道黄山小记者官方微信上线了将及时发布发稿、活动等信息
□ 记者 方 伟晨刊讯 7月15日,经实名认证,名为“黄山小记者站”的小记者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审核并正式启用。这一平台的推广将为学校、家长、小记者和报社小...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