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红兴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六月的江南,山乡田野,翠色欲滴,人影幢幢,锦绣如画。
轻轻地,我们走进了道教圣地齐云山的后花园——渭桥,一片我熟悉而陌生的土地。说熟悉,我上班骑车经常打这里过;说陌生,我很少在此逗留,总是来去匆匆。
这里有世界天然石拱桥三绝之一的天桥岩,曾经有过辉煌,小小的珰金村曾经是休宁隋代开皇18年的古县治所在,规模宏大的杨板桥古祠堂享誉休宁西乡,但风流总被雨打去,早已化为历史的云烟,如今剩下只有传说的份。
在我印象中,渭桥一直是个粮仓,这里田园交错,阡陌纵横,村舍棋布。这缘自我小时候,生产队大一统时代,每年我们家的米缸到了年底就空了,我有一姑姑嫁到渭桥霞溪村,我妈每年都要托姑夫买几百斤稻谷,因为渭桥盛产稻米,粮食相对充足。
或许是渭桥人习惯了靠田吃田,思想相对保守,又没有工业,没有城郊地利之便,早些年,这里百姓的日子似乎在休宁乡镇中,一直是不上不下,冷水浸肉皮——饿不着,发不了。这里又因为缺少大河的滋润,只有一条潺潺的紫溪河,缭绕着村庄田野,袅袅娜娜,总觉得缺少那种大气磅礴之势。
穷则思变,精明能干的渭桥人,于是把眼光转向了山外的世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陆陆续续有人在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浦东等地开起了骨头汤店,其实就是老徽州风味的快餐店。因其价廉物美,风味独特,渐渐站稳了当地市场,驰骋上海滩,一直到现在依然风光。这几年,每逢春节,我总能遇上一些或者听到一些,那些开骨头汤人成功的故事或神话。据说,眼下就有2000多渭桥人在上海、苏州等地从事餐饮业,每年的务工收入颇为可观。那矗立在乡间的一幢幢大洋楼,以及在城里所购的大洋房,似乎就是有钱就任性的最好诠释。
但促成渭桥近年来陆续崛起的,还是缘自交通大动脉的贯通。黄祁高速、兰溪公路、渔渭公路交错纵横,纵贯全境,尤其是黄祁高速在渭桥境内就有23公里,而且休宁的唯一出口就在这。这好比是曾经患轻微脑血栓的人,一下子筋脉疏通,浑身舒畅,神清气爽,脸上泛光。地利的优势拉近渭桥与外界距离,于是,一拨拨人把这片沃土视为创业的乐园,于是,那一抹抹绿色画卷,便在齐云南麓徐徐展开。
那天,我们一群人欢声笑语,浅吟低唱,那是久居城里的人,来到乡间的“若脱笼之鹄”感,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去了上演的高源看苗木基地。田间,肥硕的木瓜缀满枝头,当中有些人以前只听说,没见过,感觉颇为神奇。其实,在霞溪农庄里,还有比这更高大的,更壮实的,我曾经多次去那观赏过。这些全是全国人大代表陈光辉创办的黄山多维生物科技集团建起的基地,在渭桥境内有千余亩之多。基地内广植明日叶、救心草、桑果、木瓜、油茶、桂花树等苗木,这种多维立体生态茶园模式,已经在山区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应,老百姓心里是欢迎的。
又一次来到了齐云山南坡的花果山,满眼入翠,适逢采摘季节,宽敞的停车场上停满了各类自驾车,游人如织。
这座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由上演村程根钱、程根起两兄弟,经过二十多年倾力打造的占地数百亩果园,桃子、李子、杨梅、西瓜等,百果飘香,四季如画,但如今这里不光光是果园了,更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他们的农家乐长廊内挤满了游人,十几桌排开,体味体味乡村绿色生活,对城里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享受?他们兄弟这一年农家乐的收入,或许比那纯粹的种水果要高得多呢!这是品牌效应的凸显,不得不佩服他们当初的眼光。
渭桥这座后花园,正是借助黄祁高速,借助齐云山宝地之光,发展起了绿色产业。
仲夏的清风,轻轻地吹拂着渭桥的绿野,天蓝蓝,水碧碧,草青青,瓜果飘香,一路行来,一路美景,这风这绿,让人醺来让人醉。
新闻推荐
13年前,婆婆小脑萎缩瘫痪在床,而她13年如一日一直悉心照料自己的婆婆。俞根女:久病床前好儿媳
□ 刘晓慧 季婕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在黄山区有这样一位朴实的好儿媳——俞根女,13年如一日一直悉心照料自己的婆婆。13年前,50岁的尚桂英患上了小脑萎缩,渐渐地,生活...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