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由本人汪艺提供·记者 吴玉莲·
核心提示:这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孩。她叫汪艺,1999年生,14岁时,加入中华少年作家协会;15岁时,出版第一本文集《花开的声音》;16岁时,成为省作家协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那天的黄山格外的冷,只身前往徽州师范,寻觅这位“传奇女生”,十分期待。
天下着毛毛雨,徽师老教学楼旁边的腊梅花都开了,黄黄的小花在枝头绽放。心生欢喜。通过班主任,终于联系到刚刚下课的汪艺。不一会儿,一头乌黑长发,身着黑色长裙和羽绒服的汪艺就出现在我眼前,我一眼就认出了她,满脸书卷气。这位只有16岁的女孩,是省作家协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文学是成长的一扇窗
跟很多同龄人不一样,汪艺从小就格外文静,或许是受作家父亲的影响,小学时候的汪艺就在文学上表现出极大的天赋。老师安排写个小作文,汪艺上交的作业总能给老师惊喜。最早一篇发表的文章是在汪艺小学三年级时,一篇写外婆家的小短文《茅山的秋天》,发在《黄山日报》上,班主任也把这篇文章从报刊上剪下来,贴在了班级墙上。这给了当时只有10岁的汪艺极大的鼓舞。
后来汪艺又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在报纸、杂志上,但是因为理科成绩比较差,汪艺在班级也逐渐被老师忽略。初二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冲刺重点高中,汪艺却开启了自己的另一扇窗——写小说。就在那一年,汪艺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完成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星空》。并发表在上海的杂志《少年文艺》上。随后汪艺又发表了《这个城市没有海》、《流亡者》等短篇小说。《这个城市没有海》先后发表在《紫阳》杂志和中华少年作家官网上,而《流亡者》则上了大型文学期刊《清明》。
“初中理科课程增多,而理科仍是我的弱项,所以那时的我,总是扮演着被忽视的角色,直到我真正拥有了这些文字,它们为我赢来了应有的尊重和认可。我总是喜欢用窗户来比喻它们,一扇浅蓝色的,荡漾着梦幻的窗户。遥远的窗外花开如火。”汪艺说,正是文学这扇窗,填补了她成长岁月中的很多空白。
小说《星空》和《这个城市没有海》都是诉说现实的残酷与梦的破败,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心怀浪漫梦想,与社会生活格格不入的孤傲叛逆者形象,是自身的缩影。我希望笔下另类的他们能够被更多人认可、理解和关注。就像那个时候的她,也许是因为环境压抑,汪艺的性格曾一度改变,变得尖锐,悲观,处事比较极端,像只沉默的刺猬,内心高傲又不得不在表面上低头妥协。于是她试图在文字中,寻找与构造“另一个自己”,来填补现实的孤独。
《流亡者》的发表让汪艺拿到了一次最高的稿酬,1300元。对于当时还在上初中的她,已经是一笔“巨款”,而且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像很多爱美的小女孩一样,汪艺拿到钱拿就开始清理自己的衣柜,把那些黯淡得如同阴天似的衣服扔出去。买了一条白棉布长裙,白得近乎梦幻,仿佛游离于这世界之外。
花开的声音
2014年到徽州师范上学之前,汪艺便出版了第一本自己的集子,女作家项丽敏姐姐作序,算是这些年来的一次总结。集子,有个浪漫的名字,叫《花开的声音》。
“白色封面上开出的那两朵幽蓝色的花,让我想起童年,雨后的森林和斑驳的房屋,漫天的蓝色花瓣在梦中扬扬洒洒。旧时的记忆潮湿而温暖,亮着橘色的灯。我还是写出了这些久远的画面,写出了放在集子第一篇的散文——《花开的声音》,写给逝去的时光。”汪艺说,这么多年来,在文学道路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就是自己的父亲。在区文联工作的父亲汪少飞也是省作家协会会员。发现女儿有这方面的兴趣和天赋,汪少飞就经常买书给女儿看,并在写作方面引导。为女儿寄作品给出版社、出书,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一位父亲沉甸甸的父爱。
如今,汪艺在徽州师范学习美术专业。除了文学之外,美术是汪艺的又一特长。汪艺希望今后能当一名美术老师。她说自己现在过着特别平静的生活,偶尔和一群同样写文字的人们出去采风,学习喜爱的美术专业。从去年起她开始写一种叫诗的东西,写了不少,大概有100首了,纵容着思绪,也在杂志和报刊上发表了不少,《安徽文学》还准备明年春为她出版一个个人诗歌专辑。第一次看到诗歌被印成铅字自然是很高兴。
采访结束,我和她回家取了她的集子《花开的声音》。一路上,我问她,这么文静会不会让人觉得高冷?她说,是的。因此很多人不容易和她亲近,因为总觉得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别人都难以进入,可是谁又知道其实她的内心也在渴望那份“热闹”?幸好,她有文学为伴。
新闻推荐
□ 记者 钟 伟 王玲琳 文/摄晨刊讯 1月24日,徽州区5A级景区唐模,一场洋溢着浓浓乡情和幸福年味的年货节拉开序幕。这是唐模举办的第二届年货节,数十个展位...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