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记载迎客松、送客松始见于1635年明代许楚写的《黄山游记》,称作迎松、送松,位于现在的老道口之上云巢洞与蒲团石之间的险要处,一松居外,一松向内。由于自然因素,送松于1799年死亡,迎松于1832年死亡。据1859年黄肇敏撰写的《黄山游记》记载,现在的迎客松、送客松是重新择树命名的。
迎客松位于狮石旁、文殊洞之上,一面紧靠狮石,三面临空生长,从玉屏楼看过去,背面是天都峰。该松枝叶平展如盖,有侧枝横空斜出,好似展臂迎客,象征着中华民族广迎四海的胸襟。迎客松第一次摄入镜头是民国元年(1912年)著名画家汪采白,可惜至今未找到其照片。目前能看到的是黄炎培1914年所拍迎客松。此时的迎客松平展、挺拔、圆润,极富精气神。
1972年12月天都峰发生特大火灾时,周恩来总理十分关注迎客松的状况,要求一定要保护好国宝迎客松。
近年来,管理部门先后购置了全站仪、冠层分析仪、温湿度自动检测仪等设备,建成了物联网系统,并改造了管理房,进一步完善了管理制度,使之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目前迎客松不仅是黄山风光的重要代表元素,更是中华民族的符号。
·图片由黄亦白先生收集提供·
新闻推荐
2015,学习、进步、快乐□见习记者李晓洁记者程向阳汪悦樊成柱文/摄
吕飞虹 潘朝华日前,“我的2015——百姓年终盘点”采访了黄山华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挤出工序下料员工吕飞虹和黄山申格电子公司车间主任潘朝华。吕飞虹(黄山华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挤出工...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