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程向阳 文/摄
核心提示:老人跌倒扶不扶?曾一度成为一件“难事”,由此引发关于基本道德和自我保护的话题一直在社会上争论不休。然而,3月15日傍晚发生在屯溪的一起车祸中,一位黄山中学生却用行动给了人们响亮的回答:看到老人跌倒,扶!
A
事故现场:小姑娘手托伤者头部
3月15日晚上6时10分左右,记者路过中心城区黄口桥北端下桥处(老园林门口)时看到一起车祸,一位男子仰面倒在马路中央,右脸血迹斑斑。在男子的身边,蹲着一位小姑娘,她身穿白色羽绒服,背着红色书包,用左手托着男子的头部。而在他们的身后,分别是倒在一边的黄色和蓝色电动车,还有远远站着不敢靠近的路人。
记者注意到,受伤男子约五六十岁,小姑娘十二三岁,车祸发生时正值上下班高峰期,过往车辆川流不息,车祸现场急需保护,否则极易造成次生事故。正当记者停下车辆奔向事故现场时,已经有一位身着白色短袄的女士走向小姑娘,一边询问情况,一边打电话报警,并和她一起守护着事故现场。与此同时,另一位穿黄色羽绒服的高个女子也向车祸现场走来,看到男子伤势严重,用手机拨打了120。
B
初步原因:急刹车不慎摔倒
据伤者迷迷糊糊的叙述,当时他骑电动车从黄口桥由南向北回三华园的家,行驶至下桥处与中易路交叉口时,由于身旁有一辆大客车,视线受阻,加上下坡车速稍快,眼看就要撞上迎面转弯的骑电动车的小姑娘,一个急刹后不慎摔倒在地。
据骑电动车的小姑娘介绍,她叫杨帆,家住尤溪新村,是屯溪五中七(3)班的学生,放学后骑电动车经过黄口桥时看到老人跌倒,觉得老人可能是因为怕撞上自己而摔倒,逐立即停车。当看到老人脸部和后脑勺都有血时,本能地用手去托着伤者的头部,期间约有三四分钟,直到两位热心的阿姨过来协助。
6时30分许,120和交警先后赶到。受伤男子虽然流血较多,但意识还算清醒,初步诊断无生命之虞,被医护人员紧急送往医院救治。之于这起事故的具体原因,交警称需要调取视频监控进行判定。
C
扶与不扶:正能量相互传播
据了解,两位帮忙报警的热心女士均为市国税局职工,一位叫陈庆玲,一位叫汪玲,两人下班时路过黄口桥,看到事故现场只有一个小姑娘扶着一个满脸是血的人,身为人母的她们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小姑娘年龄太小,这种场面没见过,一定很害怕。便停下车子,直奔事发地,和小姑娘站在一起,询问情况,守护伤者,并及时向公安报警、拨打120。
记者发现,此前一直镇定的小姑娘,在听到两位阿姨说“不要怕、不要怕”的安慰话后,眼泪扑簌地落了下来。陈庆玲说:“作为一名才上初一的小姑娘,面对受伤的老人,没有逃避和推脱,敢于主动去扶,是个好样的学生。”
记者感言:
记者观察发现,这起事故从发生之初到最后,现场群众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开始,只有杨帆孤伶伶的手托伤者,围观群众都不敢靠近事故现场,到后来陈庆玲和汪玲两位热心女士上前协助并拨打电话,再到后来群众纷纷拥上前去围成一个安全岛,主动参与疏导交通。杨帆的临危不惧打动了两位热心女士,而两位女士的热心同时又感染着周围的群众。
这一扶,扶出了正能量,扶出了蝴蝶效应,扶出了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扶出了徽州传统美德。扶与不扶,虽然一直存有道义说和取证说的争论,但最基本的一点,我们不能把“见义勇为、救死扶伤、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抛之脑后,当身边有人跌倒却没人敢扶的社会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无论社会如何变化,美德放在心中,相信邪不压正,面对需要救助的人,当毫不犹豫地伸出热情而温暖的双手。为这起事故中的杨帆和热心市民点赞。
新闻推荐
□ 汪 敏2016年初以来,黄山市就业局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开展“就业春风行动”为抓手,提前谋划,统一部署,全力服务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就业创业,就业工作迎来“开门红”,为2016...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