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托
赵朴初1990年9月回安徽视察时,写下一组《故乡行杂詠》(24首),其中有一首写黄山的石与松的:
奇绝人间石与松,松曾伏虎又飞龙。青青千仞峰头立,俯视烟云意自雄。
赵朴初对“石”是情有独钟的。他的一部诗词集不是命名为《片石集》吗?赵朴初这样表述自己的心迹:“对于一个求索者的我来说,倘能在这漫漫修远的道路上做一片铺路的小石头,即使将被车轮碾碎,终究能起一点垫脚石的作用,也还是可以欣幸的。”(《片石集》前言)
我在吟诵赵朴初的《故乡行杂詠》后,曾经三次登临黄山,亲眼所见,切身体味,觉得赵朴初用“奇绝”来概括黄山石与松的特点是精炼准确的。
黄山石“奇绝”在哪?
其一是赤裸裸的,黑黝黝的。黄山石无遮无掩地袒露自己的心扉。那种痛快劲儿,那种天马行空的潇洒味儿,无不告白光明磊落心胸坦荡,也使人很快想到一句名言,真理总是赤裸裸的,而谎言总是乔装打扮的。植物学家说,世上黑色的花只有8种。我以为有9种。黑黝黝的黄山石不是第9种黑色之“花”吗?
二是巨石多,甚至整座山就是一块光挞挞的石头。黄山石安详而泰然地矗立着,充分展示着厚重沉稳的大家风范。事实上,愈是德才兼备事业专攻的人,愈是从容豁达处事不惊。
三是陡峭惊险,处处洋溢着刚烈的骨气。黄山上陡坡险石比比皆是。面对这人生答卷,你能否写上“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也向前”?黄山石是冶炼勇敢的熔炉,是驰骋壮美的舞台。
想想一代宗师赵朴初登上黄山,眼见姿态万千气韵不凡的黄山石,能不击掌赞叹泼墨挥毫吗?
托“石”言情,借“石”写志,赵朴初的《拜石赞》可谓力作:
不可夺,石之坚。天能补,海能填。
不可侮,石之怪。叱能起,射无礙。其精神,其意态。俨若思,观自在。友乎师,石可拜。
是啊,赵朴初不仅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宗教领袖,又是一位以慈善为怀的慈善家,长期从事社会救济救灾工作,做了许多慈善事业,他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1990年秋,赵朴初偕夫人回到阔别64年的故乡太湖,当看到故乡还不富裕时,随即捐款2万元,之后又陆续捐款21万元,用于扶贫和设立“拜石奖学金”,奖励在教学和学习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师生,至今已有1000多人获奖,其中400余名学子升入大中专院校深造。从家乡回京后,他不顾年迈体弱,四处奔走,为建设家乡尽力而为,仅投入家乡救灾款就达55.5万元,其中个人捐款22.5万元。10年来,他还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安排资金287万元,用于支持家乡教育和扶贫工作。他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从不计较个人回报,婉言谢绝故乡领导修复其故宅的决定。由此可见,赵朴初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树立起一块“奇绝”的“人品巨石”,的确值得后人拜谢敬仰的。
黄山松“奇绝”在哪?
一是树冠宽大。黄山松是一把撑开的巨伞,显得丰腴而大度,最大极限地拥抱阳光、空气、甘霖。
二是松针颜色浓。苍翠欲滴的黄山松,像饱经风霜学富五车的知识达人。
三是大多松树扎根在岩石上。在那没有半把土的岩石上,舒枝长叶。在那连猿猴都不敢攀援的岩石上,泼绿泻翠。在极其险恶的环境里,竟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在嘹亮地唱着生命之歌。
说到“奇绝”黄山松,我又情不自禁想起1963年《诗刊》发表张万舒的《黄山松》:
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谁有你挺的硬,扎得稳,站的高;/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要站就站在云头,七十二峰你峰峰皆到,/要飞就飞上九霄,/把美妙的天堂看个饱!/
不怕山谷里阴风的夹袭,/你双肩一抖,抗的准,击的巧!/更不畏高山雪冷寒彻骨,/你折断了霜剑,扭弯了冰刀。/
谁有你的根底艰难贫苦啊,/你从那紫色的岩石上挺起了腰;/即使是裸露着的根须,/也把山岩紧紧地拥抱!/
你的雄姿像千古高峰不动摇,/每一根针叶都闪耀着骄傲;/那背阳的阴处,你横眉怒扫,/向着阳光,你迸出劲枝千万条!/
啊,黄山松,我热情地赞美你,/我要学你艰苦奋战,不屈不挠,/看,在这碧紫透红的群峰之上,/你像昂扬的战旗在呼啦啦地飘。/
黄山石“奇绝”,黄山松“奇绝”,如果拥有其中之一者,已是胜景了,已是眼福了,但现在二者和谐地构建起浓郁的美学天地,就真正成了“奇绝”之仙境了。它们相依为命,优势互补,相互包容,交映成趣。抛弃排他性,光大兼容性,才是大襟怀,大智慧!试想一下,如果抱着“一山不容二虎”的阴暗心理,非来个“针尖对麦芒”把对方排除掉,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事实上,离开了绝石,松之“奇”也就荡然无存;没有了奇松,石之“绝”也就走失了“味道”。“绝石”给松做了铺垫,提供了舞台,长了骨气;奇松给石以渲染,以生命,以灵气!和谐地握手,自是双赢的结局。
徐霞客慨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个中情由不是因读懂了黄山的“奇绝”才“醍醐灌顶”幡然开悟了吗?
这样说来,自然的黄山松,奇绝;精神的黄山松,更奇绝!
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
“托衷情于片纸,望故乡而高歌”。而今,6000万安徽人民不忘赵朴初的嘱托,高举“黄山松精神”的大旗,在江淮大地上创造“奇绝”的人间奇迹。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2月27日上午,由市教育局主办、区教育体育局承办的合肥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网络教研展示活动在五十五中学琥珀名城校区举行。市教育局副局长姜昌根出席会议,各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