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潭水库工程大坝自2016年8月开工以来,进展顺利。为保证4月30日汛期来临前大坝主体浇筑高度达到拦洪度汛高程154米,目前有280余名作业工人奋战在一线,为月潭水库支起一根根钢筋骨架。
A
电焊工李立:需要齐心协力
今年32岁的李立来自陕西商洛,是月潭水库右岸溢流坝段泄洪底孔钢筋作业班电焊工,主要负责钢筋接头的焊接,保证单元工程混凝土水流的受压、受力均匀。
李立个子挺高,身材壮实,是钢筋班组的班长。采访他时,他正在焊接作业,同伴喊了他好几声也没听见。李立操作手法十分纯熟,一问才知他拿证8年了。8年来,他辗转于全国各工地从事电焊作业,去年6月到黄山月潭水库工地。
在李立眼里,钢筋的连接类似于人体骨架,至关重要,一分钟都不敢懈怠。李立认为,工程建设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虽然工地上的工人来自五湖四海,但聚在一起却像亲人,“4月6日洪水那天,我们为了抢占3号坝块,必须把七八吨重的钢筋从钢筋厂运往坝块面上。由于洪水迅猛,路已经不通了,我们只能两个人一组用肩扛过去。每条钢筋约有12米,八九十公斤重,我们就采用接力赛的方式,从下午3点一直扛到晚上9点,十几个人就这样和洪水赛跑,和时间赛跑,最终建起了隔断,抵御了洪水。没有大家的齐心协力,这事就完不成。”
谈起工作,李立干劲十足,但一提起年仅3岁的儿子和远在家乡的妻子,神情略有一丝落寞。2017年春节,为保证工期,李立连家也没回。“一年只能见几次面,总感觉儿子突然就长大了。”只说了一句,李立摇摇头,再也没有过多言语。
B
木工张波:非常紧张,压力也大
当日气温高达30℃,眼前的张波大汗淋漓。张波来自四川,今年28岁,现是月潭水库右岸木工组组长。他个子不高,人精瘦,但说话时却落落大方、中气十足。
十几岁就出门从事木工手艺,如今的张波在这一行也算是“老资格”的师傅了。他去年11月到月潭水库工程工地,干起活来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工程安全度汛,在4月30日前混凝土浇筑高程达到154米,我们目前的工作非常紧张,压力也很大。”
不上夜班的时候,聊天、散步、打牌几乎是大部分工人的夜间消遣,但随着工期渐趋紧张,极少的娱乐活动也取消了,这其中也包括张波,“每晚回到宿舍,我什么都不想干,倒头睡觉,真的太累了。”
张波的孩子今年8岁,他说自己年纪小就出门干活,所以早点结婚让家里人放心,“虽然孩子都上小学了,但一年见面很少。没办法,我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2017年春节,张波正月初六才回家。为抢工期,他和工友们一直奋战到大年三十,没赶上家里的团圆饭。对此,他说家人难免会有抱怨,但时间久了也说得少了。为养家糊口,有些事情只能割舍。
C
钢筋工陶新堂:力气活,很累
当记者准备采访陶新堂时,他正在传递钢筋。“现在没有空,干活呢!”操着浓厚西北口音,他向记者摆着手。等到一根钢筋递上去,他才转过头来,扶了扶头上的安全帽,憨笑。
陶新堂是名钢筋工,皮肤黝黑,满头大汗,穿着深蓝色的工作服,脚蹬解放鞋,拿着一把尺子,白色手套磨破了两个洞,满身灰,他似乎毫不在意,不知从哪摸出墨镜戴上,很酷。
今年44岁的陶新堂干这行四五年了,跟着包工头从陕西来到黄山。“我们工地上都是陕西和四川的,四川的人更多,我们几个都是陕西的。”他指着身后几个钢筋工告诉记者。从陕西来黄山务工,问他想不想家,陶新堂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想!有时候两三个月回一次家,有时候一年才回一次,正月初十到这里来的,到现在还没有回过家。孩子才三岁半,想得很。平时想了,就往家打电话,一两天就要打一个。”
陶新堂告诉记者:“我们干的是力气活,很累,现在赶工期,两三天就要加一次班。但是钢筋工对学历没有要求,能挣到钱,一个月三四千,家里也非常支持。”
每天作业10小时,尤其是钢筋工,还存在一定危险性,但陶新堂是个乐天派。“下雨就休息。”陶新堂说,工地有康乐球桌,乒乓球台、棋室、健身房,但更多工友除了睡觉就是进城玩。
“这个月30号就要放假了,要到8月份才上班,8月份可能就不来了。中间这么长时间不能歇着,要找别的活,没活就没钱。”陶新堂说。
采访结束,记者想留他的联系方式,把照片发给他。问他微信,他说没,QQ也没,问电话号码则是“记不着”了。
D
混凝土工孔万里:许多方面还在学
1米73的个儿,穿着一件胳膊窝有漏洞的衣服,两撇八字眉贴在脸上,孔万里蹲在那儿,旁若无人地把地面上的沙砾凿得漫天飞舞。“你小心点,注意脚下!这里到处都是钢筋。”看到记者朝他走去,他放下手里的活大叫着迎来。
孔万里来自河南开封,是一名混凝土工人,今年46岁,1月6号在朋友介绍下来月潭水库打工,主要负责材料的投放及混凝土的搅拌和运输、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及缺陷修补、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及验收、混凝土的安全生产等工作。
聊工作,他眉飞色舞:“干这行虽然已经四五年了,但许多方面还在学。因为混凝土工作需要较强的空间感和计算能力,要有准确的观察分析能力,手指、手臂都要灵活,我在来这里之前也在其它工地从事这行,不懂就问、多看多学已经成为习惯。在打混凝土的过程中,如果有质量问题,及时跟施工单位提出来,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尽量不影响下一个流程的进行,同时也可以保证工程进度。”
“每天工作10个小时,眼下为了抢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工作量,三两天会加班。加班有加班费,别人这么干,我也这么干,能挣着钱就行。”言及工作的辛苦,孔万里不以为然地说。
孔万里有四个孩子,三个在上学,两个男孩上高中,成绩还不错,一个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我希望他们好好学习,长大了考一个好大学,有更大出息。”谈到孩子,孔万里一脸幸福,内疚的事情就是在外打工顾不上家。他说:“在外久了,想孩子,每天都会向家里打电话,了解孩子的情况,嘱咐他们好好学习,告诉他们爸爸在外面忙完这段时间就会回家,给他们带好吃的。”
E
模板工许红英:亏欠家人太多
没想到许红英会被记者采访走,换句话说是他在接受采访时“逃跑”了。“逃跑”的原因是记者的问话“常年在外,你觉得最亏欠的人是谁?”他说:“当然是老婆。”然后就跑掉了,眼圈红了。或许不该问,或问到了许红英的痛点。
许红英来自陕西丹凤县棣花镇许家沟村,15岁初中毕业后便出门打工,第一个工程是陕西安康古城墙的修复,之后走南闯北,参加过河南开封、河北邯郸的南水北调工程和湖北三峡大坝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晃35年,他的一儿一女已经参加工作,他也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去年8月,他来到黄山,成为月潭水库大坝模具班的班长。
“模板必须尺寸准确、平整,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自重和侧压力。在满足塔吊起重要求、施工便利和经济的条件下,尽可能扩大模板面积、减少拼缝……”说起专业,憨厚、腼腆的许红英滔滔不绝。他说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低,许多不懂的地方都要向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请教,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许红英的模板班组有100多人,为保证月潭水库大坝在4月30日浇筑高程达到154米,因此从正月初六至今,他和工人们几乎没有假期,没日没夜地干。有付出也有收获,公司领导除了表扬,给他们发的奖金也很“好看”。
说起高兴的事,许红英说有很多,最高兴的还是一儿一女。说着他掏出插在上衣工作服口袋里的一台新手机说:“女儿大学毕业后在老家一家中医院当护士,发下来的第一个月工资给爸妈每人买了一台新手机。不但女儿孝顺,儿子也是,第一个月工资给爸爸妈妈买衣服。我们一天天老了,孩子一天天大了,也一天天成熟懂事了。”
说起亏欠的事,许红英憋了很久,咬着嘴唇难以启齿。或许是常年在外,难得回家,对于一双儿女、年迈的父母,还有贤惠的妻子,他亏欠太多了吧。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来,徽州区强化政策支持,深化优质服务,以创新驱动不断加快“调转促”步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现,全区工业经济呈现出提质增效稳增长的良好态势。走进徽州区低碳经济园黄山沿浦金...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