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使农村出现体力劳动者“断层”现象,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带来深远影响。省农工日前呼吁政府必须尽快遏制这种“断层”现象的蔓延之势。
省农工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体力劳动者状态呈现出不同特点:50、60后大部分留在农村,以农业生产劳动和打短工为主;70、80后一部分通过高考、招工或投奔亲戚等形式离开农村,另一部分选择过着“工作在城,居家在乡”的生活;90后则基本在城镇务工,不从事农业生产。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农村体力劳动者出现 “女性化”与“老龄化”现象。
省农工指出,“断层”的出现,使得体力劳动成本增加,农业耕地出现荒芜危机。目前,从事农业体力劳动者绝大部分是45-65岁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将逐渐丧失有效劳动力,但子女们回乡种田已无可能。近年来,随着体力劳动者总数减少,请人从事农活的工资明显增加,比如在黄山,采茶、插秧雇佣费已从 80元/天涨到 130-150元/天,木匠、泥瓦匠、挑山工等工资亦逐年攀升。缺少体力劳动者的家庭基于成本与收益的测算,只好少请人或让茶园、稻田自然荒芜。
省农工建议政府应从农村实际出发,加大农业投入,进一步采取惠农措施,通过市场引导农民与企业相结合,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大力创新农村土地产权流动性改革的政策,推动山场、土地、茶园等集约化承包,实行统一耕作模式。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进城务工青年返乡创业。邀请科技人员对农民进行科学种养方面的培训指导,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拓展农村福利机构建设,改善农村养老条件。走出一条政府、村镇与家庭共同出资筹办的农村福利机构的建设道路,有计划有目的建立一批农村养老机构示范单位,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将农村社会福利机构的服务范围扩展到全体老人,建立寄养、代养、托老、家庭护理、临时性养老等一系列完整的养老体系,为空巢老人的生活提供较好的保障。
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祖孙留守”问题。一方面,加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师资力量。设立寄宿及家访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发挥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作用,为其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与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拓展农村产业化发展,建厂办企,吸引外出务工的青年回乡就业,降低留守儿童的数量。
(本报记者 曹昱)
新闻推荐
“现在正在调试的是梦想云互动装置,梦想云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大型云海互动艺术装置。它是以黄山云海为设计原型,融入‘中国梦\’和‘云时代\’两个元素,由中德两国艺术家倾力打造,它将机械装置、艺...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