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期
吴潜,字毅夫,号履斋,生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或庆元元年(1195),卒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状元,先后两次出任左、右丞相,后人称其为“一代贤相、万世师表”。
吴潜,祖籍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平江吴氏十八世孙,父吴柔胜,祖父吴丕。吴丕,字仁寿,北宋熙宁至元符年间(1068-1100)任南容州水陆转运使,时因契丹之扰,离家外出求官,辗转来到宣州、宁国一带。宦游至皖浙交界处的宁国东乡,因“爱宁邑云梯山若城廓之状,风土有生化之机,遂卜居焉。”自此定居该地,世代繁衍(民国《宁国县志》)。《宋史》卷四一八《吴潜传》载:“吴潜,字毅夫,宣州宁国人”。清嘉靖《宁国县志》卷之三《人物类·科甲》:“吴潜,嘉定乙丑,状元及第,后徙居宣城”,居今安徽商之都宣城商厦附近,时为南门荡,建有状元府,今有状元路。2004年,休宁县“状元博物馆”对外开放,吴潜被排在该县十九名文武状元之首,称吴潜为休宁县城玉堂巷人,寄籍宁国;徽州历代状元简表(文状元),吴潜排名第四,称其为休宁县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状元,左丞相。浙江湖州《湖志人物志》称:吴潜为德清新市人,祖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吴潜自幼聪颖过人,思维敏锐,过目成诵,文学造诣很深,尤善诗词。嘉定十年(1217),二十三岁的吴潜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第一,被授任承事郎(注:文官第二十三阶,正八品),签镇东军(绍兴府、越州)节度判官(注:地位在州属官之上,可代理正副长官之职事),后改任广德军(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设立,军治今广德县桃州城)判官(副长官)。
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父亲吴柔胜死,回乡守孝,期满还朝,授秘书省(注:管理皇家图书馆)正字(官名,秘书省主官为监、其次为少监、丞、秘书郎、校书郎、正字)、迁校书郎。
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调任嘉兴府通判(注:副长官)、代理嘉兴知府等地方官,后转朝散郎(注:文官名,二十一阶,从七品),尚书金部(注:尚书下设度支、金部、仓部、起部)员外郎(金部长副官、相当于六品官)。绍定四年(1231),35岁的吴潜迁任尚右郎官,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发生大火,吴潜上疏论致灾原因,劝皇帝严于律己,亲贤远奸(……疏损声色……选用忠良……以培国家一线之脉,以救生民一旦之命),又书呈丞相史弥远,提出“一曰格君心,二曰节奉给,三曰振恤都民,四曰用老成廉洁之人,五曰用良将以御外患,六曰革吏弊以新治道。”因议政卓有见识,授任直宝章阁、浙东常平提举(注:主管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辞不就职。朝廷改任为吏部员外郎(注:官名,从六品上),迁为太府(注:官署名,管理皇室开支)少卿(官名,从四名),兼淮西总领(注:总领,官名,掌所在地诸军钱粮并参预军政)。绍定六年(1233),蒙古要求与南宋联合灭金国,宋理宗想趁机收复被金国占领的黄河以南地区。吴潜上书朝廷言:“金人既灭,与北为邻,当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取之若易,守之实难……。征行之具,何所取资,民穷不堪,激而为变,内郡率为盗贼矣。今日之事,岂容轻议。”建议在边事上应,不要轻起战事。后“兴师入洛,溃败失亡不赀,潜之言率验。”。迁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上疏论保蜀之方,护襄之策,防江之算,备海之宜,进取有甚难者三事。
宋端平元年(1234),吴潜上书宋理宗陈述立太子、兴学术风气、备战和边防布置及社会治安等主张。“一曰顾天命以新立国之意;二曰植国本以广传家之庆;三曰笃人伦以为纲常之宗主;四曰正学术以还斯文之气脉;五曰广蓄人才以待乏绝;六曰实恤民力以致宽舒;七曰边事当鉴前辙以图新功;八曰楮币当权新制以解后忧,九曰盗贼当探祸端而图长策。”因言语激烈,惹怒权臣郑清之,被降职为秘阁修撰、权江西转运副使兼知隆兴府,主管江西安抚司。仍以天下为己任,因上奏朝廷建议用小斛斗减免各郡租税,让百姓休养生息,“造斛斗输诸郡租,宽恤人户,培植根本”等十五件事,进右文殿修撰、集英殿修撰、枢密都承旨、督府参谋官兼知太平州,吴潜连续五次辞不就职,朝廷坚决不同意,被迫上任。又言和战成败大计,宜急救襄阳等事。贻书执政,论京西既失,当招收京淮丁壮为精兵,以保江西。权工部侍郎、知江州,辞不赴。改权兵部侍郎兼检正。面对“襄、汉溃决,兴、沔破亡,两淮俶扰,三川陷没”,而朝中群臣为争权夺利,玩弄权术,相互诋毁,上疏朝廷“(朝中大臣)毋以术数相高,应以事功相勉;毋以阴谋相讦,应以识见相先。协谋并智,戮力一心,则危者尚可安,而衰证尚可起也”。
新闻推荐
7月27日,市旅游摄影家协会在宣州区溪口镇为其成为旅游摄影基地授牌。该协会部分会员还走进溪口镇开展了活动。 汤小庆 摄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