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岁末,年初政府承诺的各项民生工程进展如何?本刊记者来到一个个受惠群众身边,聆听他们与民生工程不得不说的故事。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助、老有所养……一个个生动故事,一项项惠民政策,深入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织就起一幅和谐社会大画卷。
10月10日上午9点30分,宣州区溪口镇金龙村,75岁的村民强大财拉着板车正把从山上砍下的毛竹往家里运。这是他当天上午运的第二趟了,小板车上放着十七八棵毛竹,大约有五六百斤。每天上午强大财和老伴可以从山里运三趟毛竹,一百斤毛竹能卖37元,在这样的季节,一天能有五六百块钱收入。强大财说,这一切都要感谢“一事一议”民生工程,感谢这条路,“要不是这条路修好了,我哪能一次运这么多竹子,挣这些钱。”
强大财指的“这条路”是自家门口通往山里的板桥路。“原先这是只有1米宽的土路,只能过一个人,天晴的时候勉强能骑摩托车从上面经过。”强大财告诉记者,金龙村地处山洼,几十年来将山里的毛竹、木材卖到外地,是村民们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扛毛竹,由于几乎“无路可走”,每次往山下运毛竹都靠纯体力,一次只能扛八九十斤,运一两棵竹子。村里也曾想过把这条土路拓宽,方便村民生产生活,但由于财力、人力等多种因素,一直未能实现。2012年,金龙村把板桥路和元溪坑路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上报到市财政局,政府财政奖补15万余元,帮助村民修好了这段生活生产通道,惠及22个村民组,3959个村民受益。
“扛了一辈子竹子,现在终于可以省点力了。”强大财说,路修好后,用板车运毛竹比以往方便多了,也快多了。不仅如此,原先的黄泥巴变成水泥路,村里的卫生环境也比原来好,“子孙后代也能跟着受益,最起码,我儿子、孙子不用像我一样,再用肩扛竹子了。”
新闻推荐
数千年来,“龙”积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根源。到了现代,舞龙灯,已从传统的祭祀活动演化为娱乐身心的文体表演和庆典方式,是为了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热...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