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红兴
来黄山旅游,提及徽菜,人们自然想起臭鳜鱼、毛豆腐等经典菜肴。但近年来,随着绿色环保无污染理念的推崇,人们讲究食材的新鲜与营养,于是有一道美食,开始进入游人视野,渐成新宠,那就是板桥泉水鱼。
泉水鱼,又称冷水鱼,指的是用海拔300到800米的山涧泉水养的鱼。主要分布在新安江源头休宁县率水流域的部分山村,尤以板桥乡最为集中,比如“泉水养鱼第一村”的徐源村,家家都有鱼塘,从村口一直排到村尾有60多口。而且最为著名,故名。江南有名的文人美食家谈正衡先生,在他的《梅酒香螺嘬嘬菜》一书中,就将板桥泉水鱼列入江南著名美食之一。
板桥乡地处新安江四大源头之一的浙水。浙水灵源来自海拔近千米的浙岭。浙岭是新安江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为春秋时期“吴楚分源”之地。这一地区山高林密,峰秀石奇,徽杉似海,云烟氤氲,生态绝佳。千沟万壑的崖隙间,汩汩渗出的山泉水,甘甜可口,千回百转,形成飞泉流瀑,一路欢唱,缭绕在山村人家的房前屋后,水意涣涣。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聪明、勤劳的山民巧借地势,傍势而筑鱼塘,大小各异,千型百状,有几平米,也有几十平米,石砌护岸,青石为底,清澈可见。清冽泉水从进口入,在塘中打个旋,从出口流出,不溢不漫,恰似宝匣。塘中的鱼儿,几十上百,红黑相间,泰然处之。驻足鱼塘,但见“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忽而远逝,似与游者相乐”,颇有柳宗元笔下小石潭的情趣。有的上面还搭有葡萄架,青藤翠蔓,参差披拂,构成一道清幽的风景线。
板桥泉水鱼养殖历史悠久。府志及县志中有记载,早在宋代就有泉水鱼养殖。在今天的板桥乡梓坞村、凰腾村、徐源村等地,还能见到明清时代的古鱼塘,历数百年沧桑而不朽,留下了宋百万和月塘等传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中央电视台就曾慕板桥泉水鱼之盛名,专门来此拍摄了专题片。
如今行走村中,还能见到“重量级”的巨鱼,十几、二十斤不等,还有40多斤的。梓坞村汪长生家中,有两条大鱼,其中的一条鱼长达 1米多,重达40余斤。据说是他女儿当年出生时养的,如今女儿45岁,鱼也45岁。
泉水鱼由于常年生活在泉水中,青草喂养,水温低,生长慢,年均只长半斤多。鱼身乌黑,泛出幽幽的光,肉质疏松,香嫩鲜美,肥而不腻,无泥腥味,汤清味浓,营养滋补。根据最新的科学检测报告表明,泉水鱼中的硒、钙等元素明显高于普通草鱼,而脂肪含量却少于普通草鱼,是货真价实的营养大餐。而且当地民风淳朴,家家养鱼,但几乎听不见被偷的传闻。
泉水鱼由于产量少,故显金贵,它的鱼价是市场同类鱼的六七倍,一条普通的泉水鱼就几十至数百元,大的达数千元。所以,在这些村庄里,平时村人都舍不得吃,只有节日或珍贵客人来访,才会捞上一条待客。当地还有一习俗,中秋节新女婿上门必须要送上泉水鱼。
板桥泉水鱼的吃法多样,可清蒸,可红烧,可粉蒸等。当地厨师烹饪泉水鱼方法独特,会放上紫苏、香苏和鱼塘草等佐料。起锅之时,香气四溢,色味俱全,令人食欲大振。
去年,板桥乡成为全省首个“山泉流水养鱼之乡”,板桥泉水鱼的名声日益鹊起,不少人慕名前来品尝。当地村民纷纷办起了鱼家乐,现捞现做,一鱼三吃,配以当地野味,受到越来越多城里人的青睐。每年三月,当地政府还举办“赏呈村菜花,品板桥泉水鱼”的民间烹饪大赛。在遍地金黄的徽州太极花海中,品着泉水鱼,尝着清明馃,看着村民打糍粑,一时鱼香四溢,歌声飞扬,笑声不断,徜徉在这般山水中,体味徽州文化,心儿飞扬,激情四射。
这时,你会觉得来黄山旅游,能品尝到板桥泉水鱼,岂不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呢?
新闻推荐
4月20日,市体育局、市游泳协会等单位举办革命老区登山走访活动,市内8支代表队150余人通过参观休宁县汪村镇红色革命遗址石屋坑,聆听红色故事,深深感悟老区红色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