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休宁新闻 > 正文

“还金亭”、“奉县示禁”碑里的徽州道德文化遗存

来源:黄山晨刊 2014-05-20 19:16   https://www.yybnet.net/

还金亭(图片为作者翻拍)□王勉之

古老徽州,历代崇文重教,彰显徽文化本色,以古建筑、造亭、立碑和书写等形式的徽州道德文化,传播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文明,演绎着一段段故事弥足珍贵。

商山“还金亭”

休宁县商山村,在唐代以前就已建村,是徽州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商山“还金亭”坐落在休宁县至江西婺源县古驿道和风景秀美的率水河畔,是为纪念商山人吴清拾金不昧还金于婺源失主而建。其亭依山傍路,置于山水之间,亭下清澈见底的河水淙淙流淌。在亭中小憩,心旷神怡,满目田园风光。

还金亭始建于明崇祯七年,重建于民国十七年,至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几经沧桑,飞檐翘角、粉墙黛瓦、雕梁画栋的原貌已荡然无存。现存的还金亭由八根红砂石柱支撑,长4.2米,宽4.1米,高4.2米。亭内铺设的石板整齐完好。亭内竖有青碑两块,各高1.1米,宽0.6米。一碑为“重建还金亭记”,记载着“夷轩公之裔道升公勒碑于还金之处距公还金之时已将三百年”,“亭屡修葺迄今又历三百春秋”。碑记字迹间有“泯灭莫辨者,亭栋折衰”以及重建还金亭的来由;另一碑为“重建还金亭收支总碑”。亭内原有主碑一块,已于六、七十年代遭到破坏,尚有碎碑存于民间。据《休宁县志》记载,该主碑高1.5米,宽0.75米,碑首刻有“道升公原建还金亭碑文”十字篆文,碑文中记述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商山人吴清(字夷甫,号夷轩),拾金不昧归还原主事迹始末。

商山人吴清明初举人,仕途顺达,但他力辞不就,恬居故里。明洪武十一年的一夏日,吴清沿山坞路到深坑口(今商山镇境内)河边垂钓。江西婺源韩姓两人沿婺休古驿道前往徽州府,途经深坑口时,“日炎甚午,两人河浴”之后急忙赶路,遗金而不知。吴公见遗金而不拾,秉矩坐待三日夜还之。后终见韩姓两人急赶回来寻找,而吴公悉数归还,韩姓两人分半酬谢,吴公婉言拒之。从此徽州商山吴清公在“还金亭”拾金不昧一事被传为美谈。

同还金亭相依的一座古庙宇,今已荡然无存,传说亭子附近有能治百病的“仙人盏泉水”,现也已无踪影。

周村“奉县示禁”碑

民国初年,“奉县示禁”碑立于风景秀丽、山清水绿的休宁县周村(蓝田乡),是当时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的故乡。此碑青石板刻,高1.1米,宽0.51米,碑面刻有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的名字以及“洪宪元年”即民国五年一月立等字样。碑文详细陈述该碑的由来,记载当时周村村后的黄岗山被外来移民乱砍滥伐,肆意开山挖地,自然生态水土资源遭到破坏,影响水利安全和税收。时任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得知家乡这一情况后,特意致信当时的休宁县,引起县里重视。“尊周禀称,经商定在迪岭周村建立一座‘奉县示禁\’碑,以明理乡民,封山育林。”

然而,世事难料,斗转星移。饱经沧桑的“奉县示禁”碑,从立碑、碑倒到藏碑,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时间跨度近百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该碑倒在周村河边路旁,终年同尘土、河水相伴,冷落沉睡几十年无人问津。随着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渐复苏,周家后代人才敢把关系到周家家族的这块道德碑搬回周家故居,安入于楼梯下底层予以珍藏。

2009年,周家后代周兴林主动将收藏多年的“奉县示禁”碑,无偿捐献给县文物部门。现在“奉县示禁碑”已正式收藏县状元博物馆,供后代人永久瞻仰。

注:(文中典故参考书为《商山人》《水木清华》)

新闻推荐

休宁县岭南乡在建设美好乡村的同时结合群众需求在每个

休宁县岭南乡在建设美好乡村的同时,结合群众需求,在每个村都建起了供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小广场。并配备了相应的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受到老百姓的一致夸赞。图为近日,该乡璜茅村的孩子在广场上...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画里山村迎画家2014-05-22 19:16
猜你喜欢:
评论:(“还金亭”、“奉县示禁”碑里的徽州道德文化遗存)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