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国栋
暑假里闲着无聊,一天我在整理抽屉时,无意间发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本“粮油供应证”静静地躺在抽屉一角。供应证纸张虽有点泛黄了,拿在手上有潮湿之感,但它却完整无损。随手翻开,供应证内粮站当年工作人员在上面记得密密麻麻购粮数字,触景生情,一下子把我的思路带到上个世纪计划经济那令人难忘的岁月。
供应证封面上写着“安徽省休宁市(镇)居民粮油供应证”两行大字,鲜红的“休宁县粮食局粮证专用章”骑盖在中间,特引人注目。证中间是户主姓名。底下是“休宁县粮食局,休居字第9200905”字样。
众所周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尤其是粮食,那是紧俏物资。记得一位伟人提倡节约粮食曾说过一句话“(农民)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时,半干半稀。”此粮证后面注意事项的第四条清楚写着“本证不得涂改伪记,或套购贩卖粮食、食油。违者根据情节依法处理。”那个年代谁套购、贩卖粮食,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那时居民户口粮食是按人口,每月定量供应的。居民户口的成年人每月每人供应28斤粮食。未成年人是按着年龄在递增。当时我的孩子每月供应已是22斤口粮了。菜油却不分大人和小孩了,每人每月一律供应半斤。所以那时人们都是掐着手指过日子。28斤口粮要吃整整一个月。记得那时候饭量大的人(怪事,越是没有油水下肚,人越能吃),28斤口粮往往是不够的。掰着手指算,一天也只有九两米下肚。这些人到了月底,总有几天愁着没米下锅,不得不东借西借,拆东墙补西墙。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不满足温饱型了。江南水乡之米吃腻了,得换换胃口,什么“泰国香米”、“黑米”也搬进了家,上了餐桌。
回忆起这有趣的生活,今天在糖蜜水里泡大的人听了,似乎认为在编故事呢。过去每人半斤油要吃一个月。可想而知,那时炒菜敢放多少油?所以家庭妇女个个是精打细算的能手。有一次,我炒菜不小心多放了一点油,母亲看见了,嗓门老高吼着:“不能有油油煎馃,无油红锅炒。”(方言,意思是说要注意节约,有日思无日。没有油了,拿什么炒菜?)现在人们的嘴是多“刁”啊,炒一些菜时不但要放菜油,出锅前还得加点猪油,这样菜进嘴才觉得口感好些。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话说回来,那年代却没有这么多人患富贵病,不像现在“三高”人群居高不下,而且趋向年轻化。
有趣的是那时候28斤口粮,还不是完全供应大米的。还得搭几斤面粉,或者山芋片。面粉拿回家那是谢天谢地,包饺子,打面条都好吃。但那又黑又变质发霉的山芋片就难对付了。弃去又舍不得,毕竟那可是粮食一部分啊。只得硬着头皮,将山芋干再次晒干,磨成粉,做山芋馃吃。山芋馃嚼在嘴里,难以咽下肚子那情景还历历在目。
粮油供应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是时间老人,见证了昨天,真实记载了昨天人们苦涩的生活。我们一路走过来的人抚今追昔,倍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 王京 洪清和 程晓阳晨刊讯 今年以来,休宁县就业技能培训共开班28期培训1718人,实际发放培训补贴资金84.085万元,分别占目标任务的122.71%、100....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