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州区溪口镇的大山深处,有一处鲜为人知的红豆杉种植基地。深秋时节,记者慕名前来造访,一入围墙,不由得大开眼界: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红豆杉,在这里成排成片、青翠挺拔,晶莹剔透的红豆果,掩映于翠绿的枝叶间,或三五颗点缀其中,或繁星般密密匝匝。
女主人刘卫国颇带几份自豪地介绍,红豆果一般很难看到,在这里可以大饱眼福,大树六成都结了果子,甚至连盆景也结出了红豆。
红豆杉,在人们印象里,是十分珍稀的植物,这样规模的红豆杉基地是怎么出现的?
说起最初的经历,很多人都似曾相识:那是一次外出时,听导游介绍红豆杉是十分宝贵的植物。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是,刘卫国听后,就在心里埋下了“种子”:既然这样珍贵,何不自己来种植?
在母亲的菜园地里,她悄悄搞起了一块苗圃试种,不成想竟然成功了。这时又来了一个机缘,本来在新田镇林业站工作的她下岗了,起初她也想到找组织,后来一想,求人不如求己:就来搞红豆杉吧!
想到就做,而且出手很大。她在金龙村一口气转让了17亩河滩地,拉走了上百车砂石,又拉来了几百车土盖上,把这片遍布砂石的河滩地,硬是变成了一片种植园。执着的劲头,这时也显现无遗:缺少资金,就把自己房子卖了六十多万,找亲戚朋友借了十多万。
当然最难的不是这些,别看刘卫国忙得有模有样,其实根本就没种过红豆杉,除了那个小苗圃。到处打听,得到的回答是红豆杉不好伺候。但她通过学习,得到了不一样的结论:种植红豆杉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难,把握“宜阴不宜阳、宜湿不宜旱”的基本方法就行。
就这样,在这片河滩地上,一边铺土、一边种植,红豆杉基地渐渐成长起来。凭着自己的悟性,她慢慢摸索,逐渐找到了一套成功的种植方法。
如今回忆创业的过程,与很多创业者一样,为了这个红豆杉基地,吃了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一个冬天的晚上,天下着大雪,想到棚子会被雪压倒,而里面满是红豆杉苗,夫妇俩连夜从宣城包车赶过去,整夜提着矿灯打雪。有一年中秋节打水井,过程中不时塌方,结果从下午一直忙到深夜,赶回宣城的家中,已经是夜里十二点了。
最让她难忘的是去年夏天的大旱,基地经历了生死时刻。红豆杉怕旱,而基地建在砂石上不易蓄水,眼看着宝贝般的红豆杉一棵棵要干死,夫妇俩没日没夜地打井找水抗旱,在林子里呆了七天七夜,累了就躺在林地里睡一会,一夜只睡一两个小时。就是这样,大树还旱死了280多棵,小树旱死了近两千棵。令她欣慰的是,基地保住了,挺过了这个最难的时刻。
现在,名为“宣城市明豪珍稀树种繁育中心”的红豆杉基地出名了,成为宣城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宣城市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宣城市科普教育基地。但刘卫国没有独自享受成功的喜悦,由基地牵头,又组建了宣城市雪峰山天然红豆杉专业合作社,由她提供树苗、技术,扶持周边农户发展红豆杉种植,现在已经有了另外三个基地。总面积达到80多亩,一共拥有红豆杉5万余株。
出自这里的红豆杉销往省内省外、四面八方,前来购买红豆杉或讨教种植方法的人们络绎不绝。而她也乐于“赠人红豆、手有余香”:向市二幼一次性赠送了46盆红豆杉,用于净化空气,给孩子们送去健康。
眼下,基地规模又在扩大,记者看到,一片新铺的园地里,工人们正在移栽红豆杉苗。
新闻推荐
在宣州区溪口镇,从2012年开始,出现了这么一群特殊的人,平时他们是非遗传承人、企业老总、人大代表、机关干部。但每到春节、茶叶采摘季节、节假日、森林防火期等特殊时段,他...
休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休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