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袁玉灵
11月10日,肿瘤患者陈女士来到休宁县人民医院取药。“现在吃药能吃得起了。”长期靠药物维持的陈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医院药价高,她只有千方百计托熟人找药品经销商买药,“现在县医院的药价便宜多了,也买得放心,住院也能报销,省去了不少钱。”
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打破“以药补医”机制,破解就医区域壁垒,深化公立药品限价采购改革……近年来,黄山市县级公立医院勇蹚医改“深水区”,破“以药补医”怪圈解“看病贵”难题,让更多百姓共享医改“红利”。
以往,公立医院的一个显著体制弊病是“以药补医”,即卖药收益成为医院和医生的重要收入来源,通俗地说就是医院和医生主要靠卖药赚钱来弥补财政投入不足。自2012年12月15日起,全市11所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取消药品加成,由政府为市民承担部分医疗费用。2013年,药品零差率补助被列入民生工程,省财政安排资金769.8万元,各县级财政安排150万元,共计920万元,对黄山市实行药品零差率的11所县级公立医院进行补助。
“以药补医”机制被全面打破,药价降了,医保又能报销一大部分,患者真正得到了实惠。据统计,2013年,全市县级公立医院集中采购药品12700万元,直接让利患者1900万元,黄山市县级公立医院次均门急诊药费、出院患者平均药费、每床日平均药费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22.2%、21%、22.1%。
“药品零差率改革,确实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他们每次看病都可以省下不少钱。这也真正能够使得公立医院回归到公益性质、医生回归到看病的角色、药品回归到治病的功能。”市卫生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干净的地面,敞亮的大厅,整洁的设施,热情的服务……新建的歙县人民医院为患者提供了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家门口的医院条件越来越好,老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就近就医方便多了。”患者汪大爷说。
从2009年开始,黄山市投入43200万元,对10个县级公立医院进行规划建设,建设面积达21.66万平方米。歙县、黟县、休宁县、徽州区、黄山区人民医院以及祁门县、歙县中医院共7所医院已投入使用,黄山区中医院、休宁县中医院及祁门县医院正在建设中。如今,县级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面貌焕然一新,入院就诊率也呈现上升态势。据了解,2013年,全市县级公立医院诊疗达85万人次,同比增长16.1%;手术人次13846,同比增长6.9%;出院人数69263,同比增长5.9%。
硬件跟上了,软件也不能落下。在急诊急救能力方面,黄山市先后投入2045万元,对6个县级公立医院急救中心进行更新提升,购置了6台急救车和19台其他急救设备,极大提高了县域内医疗急救和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的工作能力。在人才队伍管理方面,县级公立医院完成了院长选聘和副院长的聘任工作,实施编内岗位管理、竞聘上岗和骨干激励制度;制定县级公立医院专技人员招聘优惠政策,并探索实行在岗不在编人员与在编在岗人员在职称评聘、工资福利、进修培训、考核奖励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同时,将重点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开展首届“黄山名医”、“黄山最美护士”评选,评选出的50人中有22人来自县级公立医院。
为规范医院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黄山市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和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检查,防范和减少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出台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的措施,强化医疗安全核心制度落实;建立医疗纠纷防范处置机制,开展医疗纠纷分析讲评,完善医疗纠纷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制定治病“标准流程图”,防止治疗过程随意性,加强治疗风险控制;投入680余万元,用于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县级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县级医院转变管理服务模式,让诊疗行为进一步规范,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如今,随着黄山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步伐的大步迈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机构得发展,党和政府得民心,医务人员受鼓舞”的多赢局面逐步实现,老百姓得以享受更多合理就医、方便就医、公平就医的改革“红利”。
新闻推荐
11月18日,施工人员在上井村铺装自来水管道。休宁县商山镇切实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来抓,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之一,投入数百万元建设17公里的自来水供水管网项目,...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