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伟民
在休宁县渭桥乡板桥村方一组,生活着许多高龄老人,方一村也被誉为休宁的“长寿村”。全村现有的1000多人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就有30多个,其中还有一位刚过了百岁生日的百岁老人汪阿林。说起汪阿林老人,村里人无不由衷赞赏:她太“静”了,从不与人争执。而且大方舍得,只要自己有的都舍得给别人。
1930年,16岁的汪阿林嫁与他人妇不久,丈夫就远赴武汉当学徒做生意去了。16岁的年纪,若放在现在,尚是一个孩子,天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悠闲生活。可在当时,汪阿林却操持起了一个家的重担。天天早起烧饭,为公婆打好洗脸水,服侍公婆洗漱用餐。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做女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丈夫躲避战乱回到了家中。也许这对一个家族的发展不是什么好事,可对刚为人妇的汪阿林来说,无异于有了靠山和支柱。让我们勾勒一下那些久远的岁月吧:一个远离战火的深山里,夫贤妻勤,儿女绕膝,其乐融融的一家子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虽然艰辛,快乐无时不在。
丈夫能够识文断字,新中国成立后,成了当地学校的一名教师,一家人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观。丈夫成了“公家人”,拿了工资,汪阿林却依旧在田地里劳作。生产队里工分低,收成少,她也没有断过工。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这难测的风云,在一个寻常的晚上刮到了汪阿林的头上。丈夫一夜之间成了“臭老九”,红卫兵如洪水般涌向了她的家中。家中遭了巨变的汪阿林只是淡淡地说了句,钱财身外之物,来则来了,去便去吧。自己依旧每天行走在家和土地之间。
汪阿林不喜言谈,举止娴雅,却又是一个大方大度的人。丈夫是老师,家中订有一份报纸,几年下来就摞了一层。报纸在当时的农村可是件稀罕物,包东西要用,糊窗子也要用。左邻右舍的只要有需求,汪阿林总是手一指,说一句,自个拿去。在方一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用过汪阿林家的报纸。
那个时候,家中备有水果糖的人家是很少的。即便备了,数量也不多,甚至连自家的孩子都不够吃。汪阿林家有水果糖,那是用来分发给一个村的小孩子们的。每次看到孩子们高兴地嬉闹,汪阿林静静的脸上就泛上了笑容。
在汪阿林家门口有一块小菜地,地里种植了时令的瓜果菜蔬,这些地都是老人家亲手操持的。令人遗憾的是,去年年底,在一次劳作中,老人不慎摔了一跤,跌断了腿,那段时间,汪阿林只能坐在轮椅上。现在,百岁的汪阿林虽然不能下地干活了,可年少时练就的女红技艺并没有放下,一有空闲就又会拿起针线完成那幅没有绣完的荷花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感谢开发区为我们解决了就业问题。”11月3日,家住休宁县海阳镇横江社区腿脚不便的残疾人程某激动地说。原在县城某企业上班的程某等5名残疾人由于厂方破产而失业,不仅7个月没有...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