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冯劼 文/摄
核心提示: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1年聚焦三农问题,有力促进了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给中国农村带来巨大变化。2012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并于2013年1月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在本刊创刊1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之前采访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村庄,回顾其10年来的发展和变化,感受新面貌、新气象、新风采。
念好葡萄经 宋村今朝更好看
2008年8月29日,本刊曾以《“葡萄沟”的葡萄经》一文介绍了歙县桂林镇宋村的变化。如今,6年过去,记者再次走进宋村,感受葡萄园里的别样魅力。
宋村是桂林镇一个偏僻小山村,距县城10.8公里,布射河傍村而下,飞布山依靠其后,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改革开放之初,该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茶叶,传统的“一油一稻”生产模式难以自给自足,农村经济总量及农民人均收入始终位居全镇后位。穷则思变,1988年,村两委班子在老支书吴奕科带领下,从外地大胆引进巨峰葡萄进行试种。经过两年精心管理,1990年开始挂果,初见效益。看到葡萄种植效益好,宋村其他村民也纷纷开始效仿栽种。
进入新世纪,宋村已成了典型的葡萄基地,原先以家庭为单位的葡萄种植经营方式显得相对滞后,葡萄产业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组织化都迫切需要一个经济合作组织来服务。2000年,在歙县科协、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宋村成立了葡萄专业技术协会,以科技培训、科技服务为主,同时还负担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产品销售等职能。协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多次聘请高级农艺师和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协会的运作加快了葡萄产业发展,亩产量也得到大幅提升。2008年,宋村葡萄面积达1600多亩,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
在2006年以前,宋村的路都是泥泞不平的机耕路。2007年,该村抓住村村通油路契机,在歙县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筹资,浇筑了宋村通往县城的10公里路面。到了葡萄采摘季节,来此采摘葡萄的自驾游游客开始增多,且每年都呈现大幅递增的趋势,农家乐旅游也成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宋村党总支书记吴云仪用“车水马龙”来形容葡萄采摘季节宋村的景象。他说,这种场景在这两年尤为突出,多的时候每天有200多辆私家车到村里摘葡萄。宋村没有固定的农家乐接待点,但几乎种植葡萄的果农家里都能接待游客,只要买他们家的葡萄,果园的主人就会待客,做上特色农家饭。
如今的宋村,沿着重新翻新和硬化过的村道前行,几乎到处都是葡萄藤。值得一提的是,钢管搭建的钢架大棚在其中所占的比例相当高,即使是在冬季,也随处能见到果农们忙碌的身影。
吴云仪介绍,宋村葡萄种植面积由当初的800亩扩大到现今的6000多亩,产量、产值增加了近10倍。从2010年开始,村里开始引进钢架大棚技术,大量栽种大棚葡萄。从价格上来说,露天的葡萄每亩大概收入8000元,而大棚里的葡萄生长季节相对较长,每亩能多增收5000元以上。
作为黄山市首批省级美好乡村示范点,宋村的变化是巨大的,葡萄已经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种植,除了卖葡萄,接待游客、销售自家酿制的葡萄酒都是当地农民经济增长的亮点。吴云仪介绍,仅葡萄一项的收入,人均可达1万元以上。现在村里还开始在葡萄藤下套种贡菊,今年全村套种菊花500亩以上,人均收入又增长2000余元。
在村容村貌上,村里基本完成了改徽建徽、河塘沟渠清淤、村庄绿化美化工作。结合歙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布射河桂林镇宋村河段建设正在紧张施工中,滨河景观带预计在明年上半年完工,村口的候车廊、村中心的村民健身广场及污水管网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宋村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
做强茶干产业 双龙村成了“白富美”
2005年3月3日,本刊曾以《五城豆干香飘万家》为题报道了休宁县五城镇双龙村茶干产业的现状。作为五城茶干的主产地,双龙村经过10年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茶干产业也不断做大做强。再次走进双龙村,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却又新鲜。
双龙村位于220省道龙湾大桥对面,距市区仅16公里,与黄塔桃高速公路出口相邻,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村落依山傍水、生态优美,新安江源头河率水河和颜公河穿山而过,好山好水成就了好吃的豆腐干,村口长堤公园是全市百佳摄影点之一。
10年前,记者在村中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制作第二天早上要卖的豆腐干,村民吴文集就是其中一位。他家每天大约需要100斤黄豆,做出的茶干基本拿到市场上去叫卖,有时卖得好,有时也会囤积。记者还采访到村里的热心人曹树根。之所以说他热心,是因为曹树根见有人采访,便很主动地介绍村里制作豆腐的情况。也正因为他热心,他手里拿着几份关于加入五城豆腐干协会的倡议书,这是镇里交给他的任务。曹树根说,成立协会组织是市、县、镇三级政府当年要做的工作,目的是想让这种家庭式作坊有所改变,让所有经营户有组织,规范化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
10年后,记者再次来到双龙村,到处都能看到制作茶干的忙碌场景,街巷里来回穿梭的一辆辆电动三轮上不但有生产茶干的原料黄豆,还有制作完工的成品茶干,运往市场销售。作为双龙村的支柱产业,从事豆腐干生产、制作、加工和销售的村民将近占到全村总人口的半数以上。
吴文集家中除了他和老伴,两个儿子和媳妇都在做茶干、卖茶干。他家的茶干不但销往市区多个酒店、宾馆,还供应外地客户,客源遍及周边的江浙沪及合肥、芜湖等地,而且供不应求。如今每天大约需要200斤黄豆,手工作坊规模越来越大,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吴文集家的变化只是双龙村茶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10年间,从自己外出叫卖,到现在坐在家中接订单,双龙村村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双龙村继2006年4月在全市成立首个豆腐干协会后,2013年12月又成立粮油专业合作社。如今,全村从事五城茶干生产的专业户有80余户,全村年加工黄豆640吨,茶干产量达7300万块,人均收入过万元,在休宁县名列前茅。
作为省级美好乡村示范点,双龙村在大力发展茶干产业的同时,也不断加大对村容村貌的整治。目前,村里有3名保洁员,每天上门收垃圾,统一运走;家家户户都有垃圾桶,实行垃圾袋装化;建有1300平方米柴火堆放长堤,沿街柴火全部实现集中堆放。今年以来,五城镇镇村两级把污水处理当作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在多方推动下,污水处理项目已成功立项、资金落实。双龙村正越来越美,茶干产业正做大做强。
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村庄变美了
黄山市美好乡村建设自2012年9月启动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要求,围绕“三美目标”,打造“六型村庄”,抓好“八项重点任务”,各项工作都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黄山市抓了36个省级重点示范村,2014年主要抓70个中心村建设。目前,首批106个中的36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已全部建成并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在皖南片考核中,3个“全省先进区县”名额全被黄山市获得,实现“首战告捷”、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今年的70个中心村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有效向前推进。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黄山市着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坚持把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示范村道路、给排水、电力、危房改造、通信等设施建设。去年以来,106个中心村共新建垃圾池850个,配备垃圾桶3220个,配备保洁员543名,改造危房3430幢,建成污水处理设施50处,在建污水处理设施32处,“三网”基本通村到户,农网改造基本完成,饮用水水源地和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去年以来,106个中心村共清理垃圾1500余吨,清淤沟塘2485余处,清理乱堆乱放2800余处,拆除临时建筑、违章建筑4.3万平方米,完成改徽建徽2340幢,村庄绿化45万平方米,村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善;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106个中心村基本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逐步完善村卫生室、农家书屋(图书室)、文化站(室)、室外体育文化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医疗卫生条件、文化娱乐水平明显提升;着力强化产业支撑,目前,106个中心村共新增茶叶、花卉苗木、果蔬、茧丝绸等特色产业基地1.64万亩,成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60余家,创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0个;着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去年,36个省级重点示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村均达7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33元,高出全市平均2444元;着力加强社会管理,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着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去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志愿者到中心村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60场次,组织“三下乡”活动165场等。此外,通过积极探索村企共建新路,为黄山市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动力。截至目前,全市共与32家省属企业达成结对共建项目65个,争取省属企业资金支持4040余万元。今年7月,又与5家省属文化大企业在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及徽文化传承发展上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通过美好乡村建设,许多村庄环境变美了,设施配套齐全了,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去年,西递村成功入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庄里、凤霞等9个村被列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今年,潜口、南屏等12个村被评为“2014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西递、宏村、猴坑、山岔4个村入选“中国名村”300强,猴坑村还荣获“2014中国名村幸福指数十佳”。全市美好乡村建设迈出了坚实一步。
新闻推荐
□ 记者 程向阳 钟伟晨刊讯 “谢谢叔叔阿姨,你们送的礼物我好喜欢。”12月22日下午,休宁县五城镇上岩村教学点,当7岁的巴东泽小朋友收到爱心人士送来的礼物时高兴地说...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