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冯燕
羊年春节越来越近了,街道、商店、公园、建筑物以及许多私家宅院的门口,都挂起了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然而,对于休宁县五城镇上岩溪村的村民来说,大红灯笼不只是过节的喜庆,更是照亮了他们的致富之路。
近日,记者来到上岩溪村的灯笼加工厂,亲身感受传统灯笼的制作过程,以及它给村民们带来的喜庆和希望。
加工厂的老板叫巴有进,是上岩溪村的村民,他在浙江义乌等地做了6年多的灯笼加工生意后,发现市场前景很好。2010年决定回乡创业,带领村民们发家致富。现在在他家的灯笼生产加工车间,每天都有20多名工人加班加点地忙碌着。
巴有进告诉记者:“我在义乌也做了多年了,生意很好,当看到家乡不是很富裕时,我们就想办法把这个厂搬回来,和乡亲们一起致富。”
“上班拿工资,下班干农活”这是巴有进工厂内工人们最真实的写照,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这样一份工作,而且挣的也不少。一年下来,有两三万块钱的收入,村民们都觉得满意。
村民汪雪清说:“我以前做服装的,在浙江那边。现在收入跟原来差不多,夫妻两个人五六万块钱吧,主要是可以照顾到家里老人、孩子,我觉得比较好。”
村民巴排九自己张罗了一个小店,每年除了小店的固定收益外,还从巴有进那里拿材料自己回家赶制,可谓“工资”“外快”两不误。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他高兴地说:“在家里可以照顾店,还可以加工灯笼,收益也增多了,生活越来越好。”
在巴有进的带领下,上岩溪村小小的灯笼从山里走向全市,并远销浙江等地。为了巩固市场,巴有进还在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新工艺、构思新样式,今年又结合市场需求推出几款新产品,并根据客户需要量身定做,市场反响越来越好。“今年是羊年,跟羊有关的主题成了今年的畅销款。”
年终岁尾,大家都赶着年节办喜事,灯笼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巴有进的订单一直排到了农历大年三十,制作的灯笼供不应求。据介绍,2014年,公司的灯笼产量就已突破3万箱,产值达到了700万元。
巴有进说:“‘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为灯笼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希望我们的灯笼生意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胡利龙报道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程迎峰率队赴歙县绍濂乡岭口村慰问贫困群众。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余非参加慰问。程迎峰一行先后慰问了岭口村毕长坤等4户困难家庭...
休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休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