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汪华所办的赛琼碗(资料图)□邵弹声
黄山市中心城区新安江公园大型浮雕墙“徽州照壁”临江一面,“徽州人文之光”展现古徽州一千多年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其中雕琢的首位历史人物就是隋末唐初的汪华。这是一位身材魁梧、蓄有一把漂亮胡子的大将军,是隋末新安农民起义的领袖,在天下大乱之时,镇守歙、杭、睦、婺、饶、宣六州,号称“吴王”,也是徽州历史上第一位有崇高威望和深远影响的人物。一千三百多年来,江南六州百姓把他奉为“靖民安民之神”。古徽州人民不仅尊他为徽州汪氏的始祖,更是把他奉为徽州的地域神,称他为“汪公大帝”、“汪公菩萨”、“太阳菩萨”。不仅建庙立祠,而且每逢他的生日前后或清明时节,各地民间都要为他举行节令祭祀活动,近年来,散居各地的汪氏后裔也在海内外分别举行各类纪念活动。
汪华,字国辅,又字英发。公元587年出生于新安郡登沅河畔的汪村(今绩溪县瀛州汪村)。父亲去世较早,家境贫寒,母亲郑氏带他回到娘家生活,不久也离开人世,九岁的汪华只得替舅舅放牛为生。十四岁时拜南山和尚为师,苦练刀枪弓剑,练得一身好武艺。汪华成年后,身材魁梧、体格健壮。此时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汪华参加了由郡府招募的地方军队。由于智勇过人,屡建战功,成为郡兵的精神领袖,深得士兵的拥戴。由于郡将张某嫉恨汪华,欲置他于死地,汪华不堪忍受,便发动兵变,率领将士冲入府衙,张某匆忙逃走。兵士请求新安刺史委任汪华为兵营将领,宣州刺史听到消息却派兵来清剿,汪华被迫宣布起义,率领士兵攻入宣州境内,击斩敌将罗明,宣州刺史只得开城投降。接着起义队伍攻下杭州、睦州、婺州、饶州,声势顿时大振,队伍发展到十万余人。此时,他手下的将领纷纷提议说:“如今天下大乱,你已拥兵十万,占据六州,仅用刺史称号统领大军,恐怕不足以安定人心。”于是汪华称号“吴王”,并把新安郡府由黟县迁往休宁的万安山,以后又迁至歙县的乌聊山。在汪华执政六州的十几年里,境内政治清明,百姓安定太平。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其子秦王李世民挥师南下。这时汪华认为,“太阳”、“月亮”都出来了,自己这“火炬”也可以熄灭了,于是在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上表归附唐朝,使庶民百姓避免了一场兵革之苦。高祖下诏表彰他:汪华在天下大乱之时,镇守一方,保境安民,以待太平,英武而识大体,特任命他总管六州军务,并封他为“越国公”。这时占据丹阳的杜伏威,自称行台,派大将王雄诞领兵前来攻打,汪华苦战将他击退,不久迫使杜伏威也归顺了唐朝,但王雄诞却继续叛乱,并自称皇帝,汪华又率大军讨伐,直至平定了叛乱。
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汪华奉诏到长安,受封为左卫白梁府统军。公元644年改任忠武将军右卫积福府拆冲都尉。唐太宗进军辽东时任命汪华为九宫留守。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汪华逝世于长安,享年64岁。公元652年,其灵柩运回家乡,安葬于歙县云岚山。
纵观汪华一生,他的重大历史功绩:首先是在隋末天下大乱之时,他是新安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起兵反抗暴政的英雄。他占据六州,加速了腐朽的隋帝国的崩溃;在他镇守六州十几年期间,颁布实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安民政策,境内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唐朝以后,李世民兵出秦关统一天下,他又能明察形势,从百姓利益出发,顺应统一的历史潮流,主动上表归附唐朝,为中华大统一做出了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在他执政六州及其以后的一段历史时期,促进了当地山越文化与南下的中原文化的融合。当地山民在官府教化及徽州望族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整合,“礼仪趋于文雅”,中原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的进程,使当地经济和社会文化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
鉴于这些历史功绩,今天的徽学研究者称汪华是“古徽州第一伟人”,一直深受徽州人民的敬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不断给予他封诰,尤其是宋代,似乎是所有皇帝对他都有封诰。并在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正式钦定在徽州一府六县为他建庙,赐匾“显忠”(后改“忠烈”)。汪华所生九子也都得到封诰。休宁县的万安山,曾建有一座“吴王宫”,宫中有一对联,评述其历史功绩:
乱世居六州,保境安民,辉煌功绩垂千古;
治平朝帝阙,忠君报国,赫赫英明满神州。
新闻推荐
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流通领域重点商品质量监管,近日,市工商局会同屯溪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祁门县和黟县六区县市场监管部门人员,对54家经营户销售的排水管、板材、儿童用品、儿童...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