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琪
宋元祐年间,黄庭坚时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奉命来婺源砚山取砚,看到龙尾山一带奇特的自然风光和金星灿烂的龙尾砚,欣然命笔,写下了长达42行的诗作《砚山行》。当然,黄庭坚那时就是从徽州府翻越五岭古道来到婺源的龙尾山的,一路前行感慨很多。特别是对古道的体会很深,为此写出了“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峦如斗蚁。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的诗句。
婺源塔岭古驿道始于溪头乡上溪头村,通至黄山市休宁县黄茅村。塔岭和羊帝岭、对镜岭、芙蓉岭、新岭(现在安徽休宁境内)合称五岭。宋方回有诗云:“第四岭头分两邑,相背无情水流急。浙河东下彭蠡西,到海终须合为一。海东闻有沃焦石,万国之水不供吸。世故人心千百歧,有生必死终无迹。焉用皇皇兮仍汲汲。君不见塔岭之塔焉在哉,不如有酒斟一杯。”
历代以来,五岭是“诸邑通衢”,溪头塔岭东接东流岭,达安徽休宁东流村至休宁之南乡岭南三溪,通扶车岭至休宁黄茅;南接羊帝岭往官亭砚山通芙蓉岭,谭公岭至中平江湾;北接新岭至休宁黄茅,通往屯溪。据《徽州府志》记载,宋代曾设置塔岭寨,明代废止。现在人们还说,塔坑村头旧有一亭塔,地方人称塔岭洞,古遗迹还在原地,是婺源休宁两邑的分界地,有界碑为证。
溪头,旧称溪源,位于婺源县东北部,属当时的十都,婺东北山区。溪头位于婺源武溪水沿岸,因居溪之头而得名字,含上溪头、下溪头两个自然村,宋时程护公自长径迁徙,其后裔程势公和程携公分上下村而居,上村曰瀛川,下村曰武溪。其中的上溪头即上溪源,在清乾隆时代的地方志中,“溪头”和“溪源”二名即同时存在,建村已有900年之久。上溪源程氏虽然僻处婺东北,但与徽州各地乃至其它地区仍然有着一定的联系。篁墩是新安程氏的发源地,为程氏世忠庙所在地。乾隆十四年(1749)三月以前,上溪源程氏出银5两,助黄敦(篁墩)程氏统宗祠购买祠旁基地。婺源溪头上溪村与休宁接壤,自古是两县重要通衢,也是婺源东北乡历史上最辉煌的三个村庄之一(上溪,上坦和上晓起“三上”),上溪列为“三上”之首。村落缘河水直上就是著名的婺源五岭之“塔岭”。
石仓大河水在上溪村村头汇聚塔坑小河水,屈曲如玉带,环拱村落大半周,盘旋而出,至水口处则洲分二水,呈现回澜夹镜之象。庄四周树木葱茏,郁蔽村口。村子隔河对岸,一座俗称“瀛山屏”的山峰犹如屏障屹立,一弯一圆,又称“日山、月山”,后靠后山,四面山山环抱,一水贯川全村。相传上溪村龙脉为“江东正脉发源,阆山山峰落脉,乾亥龙入手。”不过该村辟地而来,还真是出过一个进士,即后来成为明代易学大家的程汝继,不得不让世人刮目相看。上溪村有着独特的村落结构,村落地形为“渔翁撒网”形,堪称研究徽州村落风水的范本。
在这条古道上,曾有许多前人熙熙攘攘地走过,也曾留下许多难忘的故事和动人传说。从上溪沿古道前行3华里,驿道路旁一处光滑的石壁上,有一野趣天然的“牛鼻”图腾之像。传说石壁里面藏着一条金牛,可是若要牵它出来,需要百岁的姑娘,还要米糠搓成的绳索。米糠搓成绳索本就不易,百岁的姑娘更是难找,所以金牛在里面一住千年,始终未有人牵得出来。溪头人在他乡,人总是赐一雅号“溪头牛”,是不是和这传说有关不得而知,但千百年来路经此地的溪头人,即使不上去摸摸.也会驻足多看几眼。“溪头牛”透露出的坚毅,忍辱负重和倔强,比之“徽骆驼”似乎更甚。就拿程汝继来说,他任袁州知府的时候,由于知府的办案案头面对着一个道士坟墓,所以历任办案都斜放,使府堂不正,但程上任后毅然摆正,以正压斜,一时传为佳话。
新闻推荐
□ 记者 王玲琳晨刊讯 6月9日,记者从休宁县农委了解到,8日的大暴雨造成该县一些乡镇重点蔬菜基地不同程度受淹,当地农技人员一早就分组在田间地头忙着指导灾后补救工作。...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