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志诚
核心提示:站在“三槐堂”前面向群山,一条小溪顺流而下沿山麓流淌,水声潺潺,清澈见底,水面老鸭嬉戏,河底小鱼觅食,与整座古村构成一幅绝伦绝妙的水墨画。
没有路标,没有向导,在手机导航的提示和电线杆标识的引导下,只身骑行5公里到了休宁海阳镇秀阳溪头村——为了圆一个梦。重重叠叠的山就像一座绿色的屏障,界限分明地将热空气挡在山外,一路骑行,越往山里空气越凉爽。
车子转过几个弯,爬上一段稍陡的坡,拐过一道山梁就来到了溪头村。一进村,莽莽苍苍的绿色扑面而来,村子很整洁,也很僻静。沿着村中最亮眼的石铺道路前行。这是一条颇具特色的道路。路中间用当地的石板纵横铺就,路两旁是鹅卵石“镶边”,乡土气息十足。据说这条路有800多米,目前被称为“休宁村级第一路”。
走进平直,宽而明亮的村街,碎步长长深深又宁静的巷弄里,所见到的是一幢幢远古遗存下来又保护得很好的雕门楼、深天井、马头墙,大厅堂古宅。村中有明清建筑老宅多达26幢。这些建筑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徽州的三间头格局,中间是客厅,两边是厢房。门框和窗楣均是用休宁当地赭红的细麻石打磨而成。窗楣呈半月形,上面镂空成梅兰竹菊或喜鹊登枝等吉祥图案。门前是宽阔的水泥坦,没有院落。“开轩面场圃”,门台阶两侧或种三两棵月季,或栽青青的君子兰,体现屋子主人典雅的生活情趣。在这些古宅中有一排建筑最引人遐想。五六座房子一字而立,没有山墙隔开,不设屏风围墙,省却了多少宅基地。五六户人家鳞次栉比而又俨然一体。淳朴的徽州乡民早在明清时期就向人们诠释一个朴素的道理:包容与和谐是多么美妙。
村中还有一幢仿徽派建筑新楼。场院开阔、气宇轩昂,体现屋子主人功成名就后的豪放大气。此楼为三层建筑,黛瓦粉墙,翘角飞檐,雕栏画栋,油黑大门无不呈现浓浓的徽州气息。盖屋主人想引屋后山水养鱼,在屋子底下置一鱼塘,塘水虽为浑浊却也可以看见些许草鱼浮游水中。此房子后还立有一座年纪稍远一点的徽派房屋。一楼大门左右蹲着两头石狮子,比法院门口的石狮子显得更有灵气。院内栽有月季,大红的花朵正在怒放,屋后青山侧立,树木葱茏。这间屋子的主人为祈求四季平稳、安居乐业,在两间房子左下墙角都用隶书或篆书写着“泰山石敢当”字样。
溪头村最令人向往的去处,当属坐落于村中央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槐堂”。早年在县城矗立起一座“三槐堂”,那是一家徽菜馆。今天我也是带着这个响亮的名号慕名而往,为的是一睹她的风采,只可惜铁将军把门。伫立门前,翘首张望,只见屋脊檐口,静穆而侍,便无奈而返。只能从《休宁县志》上窥见一斑:“三槐堂”系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丁酉科乡举王经天故宅,故又称王家大厅。此宅占地90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有柱182根,其中99根主柱围粗1.4米,柱上支撑雕镂平盘斗,下垫刻花柱托和八边石雕柱磉。梁架作冬瓜型月梁,梁下用雕花雀替承托梁头,檐口斗拱均为五踩。前、中两进之间开大天井,两侧配厅各有小天井,总体结构严谨,气势宏伟。片言只语述不尽“三槐堂”的精深和玄妙,带着美好的遐想,匆匆按下快门,留住光影中的“三槐堂”。倒是紧挨“三槐堂”的东侧,另有一幢百年老宅,那便是程家祠堂。它山门大开,因年岁已久斗拱冬瓜梁都已面露土灰色,多么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一辈子为子孙后代庇荫挡风雨。“三槐堂”和那些老房子,百年来风雨侵蚀,有的墙面已剥落,有的只留下残垣断壁,衰草连天。但那深深的皱纹里藏着很多典故,心头有着说不完的有趣故事。“三槐堂”无疑是休宁的“建筑老人”,它厚重的阅历和深邃的目光穿透了400多年的中国建筑史。
站在“三槐堂”前面向群山,一条小溪顺流而下沿山麓流淌,水声潺潺,清澈见底,水面老鸭嬉戏,河底小鱼觅食,与整座古村构成一幅绝伦绝妙的水墨画。
新闻推荐
办实事赢民心休宁交警公正执法收到感谢信平里派出所破“白日闯”获锦旗□边红梅祝家勇王武胡岽
边红梅祝家勇 王武 胡岽晨刊讯 8月18日,市公安局、休宁县公安局微博收到一封来自山东威海的信,信中高度赞扬休宁县公安局交管大队事故处理民警“牛警官”(经查实,是孙敦...
休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休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