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龙(资料图)□ 程 亮
相传在很久以前,人间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干旱,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东海的一条水龙怜悯百姓苦难,奋力一跃冲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由于水龙触犯了天条,被玉皇大帝责罚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老百姓为了挽救水龙,把一段段龙体供奉在板凳上,串联为一体,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由此而生。板凳龙,相传源于汉代,这种汉族传统民俗活动普遍存在于我国南方江浙一带,至今历史悠久。笔者最近走进休宁县鹤城樟源里村这座千年古村落(古名鄣源),无意中也发现了板凳龙的存在,而且关于该村板凳龙的人文轶事很是引人入胜。
“龙”在中华民族是吉祥、降福的象征,舞龙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保佑人丁兴旺,祈盼神灵降福的一种民俗活动。鄣源的先人舞板凳龙的用意除此之外,据说还与两位进士有关。
据史料记载,鄣源方氏始迁祖方游,人称游公,宋元丰辛酉(1081年)登冯京榜进士。方老进士有两个孙子,一个叫方仲黍,一个叫方仲穑,据传有一年兄弟俩将进京赶考,在赶考前村里族长公提出,方氏族人应该舞一舞板凳龙,以保佑两兄弟能榜上有名。如果应验,还将建亭造庙,年年舞龙供奉神灵。这个提议得到全村人的一致赞成,说干就干,全村每家每户纷纷出力,龙头由方氏两兄弟准备,龙尾巴由当年添男丁户负责推选,其他各家各户准备龙身。
笔者见到了现存于鄣源方大姐家中的龙身:一节长1.8米,宽12厘米,两头挖上直径约8厘米的圆洞的板凳,中间均匀竖立着四个方便插上蜡烛的细铁钎,一个门字型的竹篾下方正好固定在铁钎上,主要是便于固定盖在蜡烛上的竹篾灯笼罩的。手提灯笼罩,真的叹服古人的竹篾编制技术,精致细腻,简约大方。听方大姐说龙头和龙尾在文革伊始是藏起来的,但迫于当时形势,最后还是被迫拿出来烧掉了。
当年进士家两兄弟准备的龙头据传异常精美:整个骨架用竹篾扎成,外面糊上白纸和彩纸,修饰上龙眼、龙眉、龙角、龙须,画上龙鳞、龙鳍等吉祥图案,龙尾上扎上马鬃,活灵活现。八月十五中秋节,鄣源板凳龙第一次起舞了,当晚十里八村的人纷纷前来观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进士家人抬起龙头舞得行云流水,风光至极;就连舞龙尾巴的户头也是高兴得合不拢嘴,因为添上男丁也非易事——现在村中小孩还都被大人教唆着跟在后面大呼小叫“舞尾巴”,乐此不彼。中秋过后,方氏两兄弟赴京赶考,也许是鄣源起舞板凳龙后感动上苍得到神灵护佑,两兄弟同年连榜,中绍兴甲子进士,真是喜煞鄣源方氏族人。(据相关史料记载方仲黍(1112~1186) 一名义,一名崇,方游之孙,绍兴甲子进士(与从弟方仲穑连榜),常德州知州、长沙太守。方仲穑(1119~?)字丰之,一名行,号北山居士,方游之孙,绍兴甲子进士(与从兄方仲黍连榜),鄱阳令。)
鄣源方氏宗祠名曰“树德堂”,树德,积善崇德,诚信第一。当日族长公的提议不能违背,当然得由中进士的方仲黍、方仲穑两兄弟出资在鄣源水口处建一水口亭(现亭已恢复),在如今鄣源口对面山岭上建一庙,亭庙里供奉菩萨,逢年过节上供祭拜,常年不断。聊起舞板凳龙,村中老人兴致盎然,滔滔不绝,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村里还有舞板凳龙的习俗,当时把龙舞到亭庙上岭处,远看煞是好看,就像龙要上天一样;当回旋游到岭脚,围绕山脚及河岸转圈,那气势、那派头,方圆二三十里的人都来看哦,鄣源人自此出行,邻村人都敬仰三分?
鄣源老人还讲了“送龙须”的故事。龙须顾名思义就是胡须,谁长胡须?当然是男人才会长胡须。鄣源村人每逢板凳龙舞完后,舞龙头人都要把龙须拔下送到村中已婚但未添有男丁的家中,意为送男丁。当然该户是早早摆上糖果烟酒在家等候,在房间枕头上放上一朵纸扎红花,放下帷帐,“送龙须”人来到家中,必先走进房间,掀开帷帐,将龙须置于枕头底下,口中念念有词:“恭喜添丁,恭喜添丁。”喜气盈门,有钱人定会塞上红包以示谢意,普通人家也会热情招待,一顿“鸭子酒”是少不了的。
鄣源人舞板凳龙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文革初期,文革后舞的是稻草龙:稻草绳穿上南瓜连缀而成的香火龙,大人小孩各得其乐。如今,鄣源古村落的保护让鄣源人为之振奋,相信鄣源板凳龙一定会恢复起来,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
新闻推荐
□ 记者 汪悦 文/摄晨刊讯 “徽商步行街这边有一家店面不知啥原因着火了,从窗户里冒出滚滚浓烟。”8月9日上午,在休宁徽商步行街开店的程女士告诉记者,街上一店面突发...
休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休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