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吴玉莲 文/摄
连日来的雨水天气不仅让人们生活受到影响,也给菊花种植户带来不小损失。近日,记者就此进行调查。
现状:雨水多菊花少
在休宁县盐铺村,记者看到,原本像雪花一样密密麻麻的菊花只剩零星的几朵白色点缀在绿野间,近看还有不少菊花烂在地里。
市农技站副站长章庆华介绍,今年从6月底早期菊花(又称“7月菊”)开摘以来,天气较好。再加上夏季浙江桐乡、盐城等地受台风影响,菊花产量下降,给黄山市菊花销售带来机遇,价格较高,平均达每公斤50-55元,亩产干菊250-300公斤左右,每亩菊花收益甚至超过1万元。然而随着10月份持续雨水天气开始,菊花品相差、烘干成本高、价格低,导致菊农损失严重。
村支书曹长来告诉记者,全村从2002年最早种植的几亩菊花已发展到2200亩,其中有2000亩都是传统徽菊。从去年开始陆续有村民种植新品种大黄菊和金丝菊,因价格较高,对种植技术要求也更高,目前还在摸索推广种植阶段。“我们这里的贡菊从10月开采,月初的天气较好,菊花长势也好,等到20号左右全面盛开,正值采摘高峰期,不料26日就开始陆续下雨,一直到现在,这一季节的菊花采摘基本要结束了,雨还没停。”曹长来说,村民大多冒雨采摘,可这样的菊花烘干后颜色有些发黑,价格只有每公斤40元,相比去年,亩效益减少3000-4000元。
在歙县富堨镇仁里村,雨水带来的影响也明显。村民程亮告诉记者,今年10月初贡菊价格较好,达到每公斤60元,而受连日降雨影响,菊花品质变差,产量减少,价格也骤降,最便宜的甚至只有每公斤20元。程亮家种了4亩菊花,前段时间冒雨采摘回家,原本12个小时就可烘干的白菊,下雨天要24小时以上。由于价格太低,程亮家还有40多斤菊花放在家中不愿出售。如今整个村子的菊花采摘都已结束,程亮说,他家今年的收入相较去年要减少1万多元。
这一边是菊农经济收益下降,而另一边,菊花收购企业却愁收不到菊花。“下雨很多菊花都烂在地里,农民能抢摘回来的量也很少。”位于歙县北岸镇的雅盛堂黄山贡菊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雅裕告诉记者,原本一户农民可采1000斤菊花,今天这场雨后最多采到500斤,这其中大概只有100-200斤菊花的品质较高。收购的菊花量不多,而且品质不高,是今年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吴雅裕说,今年已收到1500吨的订单,可收购的菊花还不到500吨。
问题:硬件设施和技术缺位
章庆华介绍,目前全市菊花种植面积为8.5万亩左右,其中休宁县3.5万亩、歙县4万亩、其它区县1万亩左右。近年来,随着黄菊价格高涨,黄山市黄菊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从外地引进的黄菊不仅花朵大而饱满,病虫害也较少。 (下转第4版)(上接第2版)而传统徽州白菊由于种植历史悠久,农民普遍采用无性繁殖,以分株方式育苗。这样传统的病虫害导致市面上出现的菊花品相参差不齐,也有人担心菊花农残超标。
“降低菊花发生自然灾害的风险,除了引导菊农采用生物农药之外还要推广新型育苗技术。”章庆华说,菊花属于草本植物,目前有一种“脱毒育苗”技术很适合运用在菊花种植上,可有效避免虫害。但是目前黄山市没有这样一个专业的育苗中心和基地为农民提供育苗,而对中药材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技术人员缺乏,也是制约菊花种植技术推广的又一重要原因。
为有效避免雨水灾害,曹长来说自己也开始小规模试用大棚种植,但成本较高,一次性投入较难,而且需要地面引水装置。章庆华介绍,由于菊花是喜光植物,因此使用大棚种植并不是理想的种植方式,农民可采取适当的避雨栽培措施。
出路:菊花参保、企业带动、产业转型、互联网+
如何让农民从一味的被动变为主动?这一直是众多农业从业人员思考的问题。
“我们希望可以将菊花种植纳入农业保险中,降低农民种菊的风险。”曹长来说,如今粮食、油菜都已加入农业保险,而菊花作为一项特殊农作物承受的自然灾害风险大,却没有相关保险措施。对此,市农险办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黄山市主要的农业保险是水稻和油菜,其次是森林保险。其中全市今年水稻承保面积是46.55万亩,预计承保率是86%;油菜承保面积31.55万亩,预计承保率为89%;森林保险预计承保面积532.9亩,已完成100%的承保率。目前,有关菊花种植的保险在全国范围内都未实施。“菊花属于特色农业,要办理特色农业保险,而对于特色险,中央与省财政都没有补贴,完全依靠地方财力,经济压力较大。”该负责人介绍,目前黄山市可办理的特色农业保险只有大棚蔬菜、草莓及徽州区试点的茶叶等。近年来随着菊花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他们已向上级部门汇报关于菊花种植加入特色农业保险一事,但具体种植面积的测算、财政补贴与农民个人补贴的承保比例、如何赔付等问题都没解决。而且由于菊花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通常有好几季采摘期,易发生自然灾害,难以定损。
吴雅裕介绍说,去年该企业单独菊花的销量就达到1200吨,加上梅花、太阳花等花茶的销量,总销量超过2000吨。“1998年黄山市歙县雅氏茶菊精制厂成立,当时主要是因为菊农们辛辛苦苦种了菊花却卖不出去。”吴雅裕说,一开始创业很艰辛,没有品牌没有市场,本地菊花很难走出去。2003年,“非典”爆发,人们认识了贡菊的功效,很多经销商找上门买货。吴雅裕在当时市场价已经炒到每斤60元的情况下,以每斤40元的价格卖给商贩,而且规定每名经销商限购500公斤,大卖3天。吴雅裕说,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青岛等地都有产品经销商,几乎国内所有大城市都能买到雅氏贡菊。不仅如此,雅氏贡菊还出口韩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非常受欢迎。现在不担心销路,可今年碰上供不应求的情况却让很多菊花企业面临挑战。
吴雅裕很早就考虑到菊花产品的单一,自2012年就开始摸索种植桃花、梅花、太阳花等其它花草茶品种,还在新疆开拓雪菊基地。产品除供给销售商,还为一些花草茶饮料企业提供原料。“随着我们基地的推广,现在梅花、太阳花都有农民开始种植。农民除了更新原有菊花品种外,还进行其它花茶的种植。”吴雅裕说,接下来就会是梅花采摘期,除作为观赏植物外,梅花也具有很高食用价值。企业要转型升级,农民种植也要多样化。
虽然菊花受灾,但在盐铺村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曹长来从去年开始从六安市金寨县引进大黄菊,从湖南引进金丝菊,因朵大、味浓,价格较高。曹长来家有10亩菊花,其中1亩金丝菊、2亩大黄菊,金丝菊的价格甚至达到每公斤600元,亩产100公斤左右;大黄菊的价格也达到每公斤300元,亩产150公斤左右。曹长来说,虽然贡菊受雨水影响较大,但总体收入反倒增加。当天在地里进行菊花收尾工作的村民吴金兰告诉记者,自己家只有2亩菊花,但种植了一部分金丝菊,总收入多于去年。
曹长来告诉记者,盐铺村菊农习惯传统的统销统购模式,将菊花加工好,卖给上门收购的中间商。中间商再转手进行包装,赚取的利润空间比农民收入高得多。“我们这个金丝菊每公斤600元,可是经销商一包装就按朵卖,一朵5元。”曹长来说,农民只知种植,不懂销售。近年来,随着网购兴起,也有部分村民开始将自己家的菊花放在网店上卖,但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做得都不是很成功。
在屯溪茶城,记者走访多家茶叶店,正值双十一后,店主都忙着在网店上跟客户互动,而附近的快递公司也很繁忙。吴鉴均经营的徽裕晟商贸有限公司已有6个网店,45名员工专门从事网店运营。双十一当天,该公司营业额超过800万元。“我们除了卖菊花,也有玫瑰花等花草茶以及各类茶叶的销售。“吴鉴均告诉记者,双十一后,除做好发货和快递保障工作外,公司已开始囤货,筹备双十二。对电商而言,这两个不是节日的节日已成了网购的“终极大战”,全年营业额的多少,这两天占有很大比例。公司网店自2013年开始成立,如今已投入近千万元,虽然平均每个月只有1吨的菊花销量,但已看到电商平台的前景。
近年来,黄山市加大力度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在新建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上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今年初,歙县被省商务厅、财政厅确定为安徽省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将在今年底前完成全县80家以上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建设,并在未来3年内实现全县185个行政村的全覆盖。此外,今年6月,歙县政府与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约,标志着该县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今后,农民完全可以自己通过网络销售菊花等农产品,中间商赚取的利润可直接返还农民和消费者。
电商发展将对菊花等农产品销售、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新闻推荐
12月10日-11日,以“诚信、特色、品牌、精致”为主题的中国·安徽旅游必购商品(特色旅游商品)“双百”研讨会暨评选活动在合肥举行。根据活动方案要求,休宁县旅委积极推荐万安罗盘、松萝绿茶、齐...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