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下午,屯溪区老街街道珠塘社区门前欢天喜地,热闹非凡,居民们载歌载舞,欢庆元宵佳节。 程国华/摄□ 记者 舒俊
对于元宵节,不同年代的人有不一样的记忆。在元宵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几位不同年代的社区居民,听她们讲述不同的元宵节故事。
舞草龙听说书
68岁的胡德煌是徽州区徽州人家社区居民,祖辈都是农民。他记得自己15岁时,一家人住在洽舍村(现在的富溪乡),每年元宵节的早晨全家人喝玉米糊,做几个玉米馃当中饭,晚上请完“三姑娘娘”,一家人开始吃团圆饭,记忆中有4个菜,豆腐角烧腊肉是不可少的。“晚饭后,村里就开始闹元宵的重头戏——舞草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草龙内是用竹竿、竹篦做的,外面裹上当年新收获的水稻稻秸,将龙身一节节扎好再连起来。一般为单数,约有10米左右,草龙舞到谁家就停留,主人都特别高兴,赶紧拿出香烟、糖果、茶水招呼大家。要知道,被草龙光顾过的人家这年一定会行好运。”胡德煌说,鞭炮声、锣鼓声、喝彩声响成一片,那欢乐的场景到现在他还记忆犹新。舞龙结束,还有小孩子最喜欢听的说书,“在一块空地上打个大火堆,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说书,也有讲笑话和做戏法的。那时家家户户都是点汽油灯,没有电视、收音机,所以说书成为我那时最喜欢听的故事了,非常开心,村民们一直要听到半夜边才慢慢散去。”
提灯笼看舞狮
“我记忆中的元宵节白天没啥两样,晚餐稍微丰盛些,母亲会烧一碗自家做的煎豆腐烩红烧肉和菠菜肉丸,还有过年时特意留下的一条到元宵节才烧的鲢鱼,加上几碗家常菜。”祁门县三里街社区的江女士回忆说,母亲家在历口镇河东中井,早早吃过饭,母亲就牵着她和姐姐去祠堂。姐妹俩一人手执一根细长的顶端带竹叶的小水竹竿,上面挂着兄长给她们编扎裱糊的灯笼。姐姐的是西瓜灯,她的是六角宫灯,上面还画着兰花,漆黑的夜里点着灯笼很是好看。
“来到祠堂,人们会跟随村里的龙灯队到村头河边接龙神,在十番锣鼓的乐声和鞭炮声中到每家拜年。除了龙灯还有舞狮,我最喜欢看的就是狮子打滚,两个人共披一个狮子道具,打滚动作协调,很逼真。”对于已经奔五的江女士来说,记忆中的元宵节是快乐、美好的。如今的元宵节,农村里已没有昔日那么热闹,加上许多年轻人过了初四、初五就外出打工,村里也就冷冷清清了。
看花灯猜谜语
对于休宁县横江社区的张捷睿来说,元宵节最深的记忆就是小时候一家人早早吃过团圆饭就上街,南北大街各色名样的花灯贯穿整个街道。那个时代没有太多的电子娱乐,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看花灯猜谜语,还有舞龙舞狮,人们互道祝福语,一片祥和热闹。
生于1978年的张捷睿从小生活在农村,8岁才进城和父母团聚。她记得在县城过的第一个元宵节和父亲、叔叔一起猜灯谜,灯谜边挤满了人,每个人都绞尽脑汁。叔叔很厉害,一会儿就猜出很多,拿了第一名。“奖品是什么我已经忘记,印象深刻的是别人投来羡慕的目光。叔叔那时候靠的是真本领,现在的猜灯谜因为有网络助手,已经缺少动脑和互动的乐趣了。”张捷睿说,还有一件小事也让她记忆犹新,“元宵节第二天就要开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有很多作业没有写完,隔壁的同学下午就去看了表演,回来形容得天花乱坠,我心里非常着急,但是去不了,结果那天早上起床做到晚上9点多才把作业写完,连舞龙也没看成。”
吃汤圆放烟花
“儿时的元宵,是汤圆热气腾腾的甜糯,是灯笼透亮热闹的迷离,是对夜空中烟花的眷恋……”说到元宵节的记忆,屯溪区荷花池社区工作人员程秀丽如此描述。
生于八十年代初期的她面临的是一个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小时候她的最爱是烟花。除夕夜,仰望夜空中的烟花,童年的她多想让烟花不再落下,而要想再放烟花,只有等到元宵节。于是,元宵节成了她过完春节后最盼望的一天。程秀丽回忆:“汤圆是母亲亲手制作的,有芝麻馅、豆沙馅……当时可都是舌尖上的奢侈。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在超市买各种汤圆,却再也咀嚼不出儿时对汤圆贪恋的味道。现在时常望着夜空中烟花火树烂漫、虹彩狂舞,却再也没有儿时对烟花的渴念了……”
长大了,由于求学和工作的原因,她已经有很多年没能和母亲一起过元宵节了。今年元宵将至,她愈发想念母亲的味道。
新闻推荐
每逢元宵佳节,休宁县鹤城乡右龙村民都有自发舞板龙(板凳龙)的习俗。2月22日,又逢元宵夜,右龙村村民早早就将板龙的龙头、龙尾装扮一新,夜幕降临,伴随阵阵鞭炮声和两千余人的欢声笑语,一条巨型板龙在...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