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詹海山在介绍碉楼的遗址□ 汪红兴 文/摄
近日,在素有“天上人间”美誉的中国传统村落休宁县溪口镇木梨硔村,当地村民在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时,主动出工投劳,将该村一处荒废多年,湮没在杂草丛中的红军时期碉楼与战壕遗址进行了清理,使其重见天日。4月26日,笔者在村民的带领下,特地去现场进行了察看。
该遗址距村子约500多米,介于苦竹尖和杨培尖之间,土名冷水窟的一个山头上,海拔约800米。整个遗址四周被高大的树林掩映,占地有130多平方米,外围是两条环形战壕,外围的一条较为宽大,呈U字形,深约1.5米,宽约0.8米,长150多米,可以埋伏百余人;里面一条深约1米,宽0.7米,长100米左右,中间部分高高隆起的则是碉楼,落差达5米左右,碉楼呈正方形,占地面积约16平方米,只是如今已经倒塌,四周墙角高约1米处的地方都依然完好,边上散乱着大量的废弃砖石,但当年碉楼的气势依稀可见。整个遗址除碉楼部分倒塌外,其他部分均保存较为完好。
为寻访碉楼的历史渊源,随后,笔者采访了现年86岁的当地村民詹仁寿,老人的思维清晰,他向笔者介绍道:“这一带解放前地处婺源与休宁交界地带,木梨硔属婺源县浙东乡管辖。在我5岁时(1935年),开始有红军游击队频繁出没,不久,负责休宁西部和婺源北部剿共的国民党十区专署中校参谋杨自立带人来此修建碉楼。那砖是拆了该村附近念慈山庙的围墙而建的。碉楼原有两层,土木结构,高约6米,前后均设有瞭望孔。建成后,每天都派两个人专门驻守,及时报告情况。我的父亲詹双生等人,就曾经被派来看守过碉楼。后来,杨自立调到休宁汪村一带去‘剿共\’了,这个碉楼的防务就转交给了当时的婺源县浙东乡乡公所管理,随着国共两党合作,这碉楼就没有人站岗了。”
解放战争期间,这碉楼还打过一仗。1947年秋天,皖浙赣游击支队开始在这一带活动,这里是从颜公山到浙岭、高湖山的必经之地。据现居住在溪口镇上庄村的85岁老人王山甫介绍,他老家是板桥乡沂川村的,那一带游击队活动频繁,12月的一天,当时皖浙赣游击支队的一个排十来个人,在丁铁牛的带领下从板桥到祖源村去采购货物,当时叫他带路。白天一切都顺利,购完货物后返回时途经木梨硔,当时,天已黑了,大家正决定在念慈山庙吃晚饭并住下,开始在烧饭,不曾想,游击队的行踪被溪口区联防署知道了,他们派来了几十名乡丁,一路从祖源杀过来。游击队员们闻听到枪响,饭也来不及做,迅速占据了这碉楼的有利位置,埋伏在那等待。等国民党兵靠近时,就开火,火力威猛,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敌人依仗人多势众,发动一次又一次进攻,最终都被游击队打趴了,对方有好几个人受伤,而游击队这边毫发无损。敌人只好狼狈逃窜,游击队继续回到庙中烧饭住宿,第二天黎明,悄悄离开了木梨硔。村民们只听到头天晚上枪响,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后来,有村民在这里捡了不少的弹壳。
“解放后,上世纪六十年代时,有一年我们村做茶厂,没有砖,我们就从那里拆了一部分,这碉楼后来日晒雨淋,逐渐倒塌了。”詹仁寿补充介绍道。
这次碉楼遗址的重见天日,村民们都很高兴。“这里前后视野都比较开阔,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观日出云海的最佳摄影点,同时这里也是个红色旅游的遗址,可以让大家追溯往事,怀想当年的革命烽火岁月”。该村农家乐协会会长詹春九愉快地介绍道。
新闻推荐
日前,国家文化部网站公布《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公示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结果的公告》,黄山市屯溪区文化馆、歙县文化馆晋升为国家一级馆,黄山市文化馆、休宁县文化馆、黄山区文化馆、徽州区...
休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休宁县这个家。